北大男神杨立华教授B站开讲,在这里彻底读懂《庄子》.docxVIP

北大男神杨立华教授B站开讲,在这里彻底读懂《庄子》.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男神杨立华教授B站开讲,在这里彻底读懂《庄子》

1月18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在b站开课,第一个视频立刻引发了网友们的期待与热议。杨老师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因为学识、气质与人格而广受北大学生的欢迎,在校外也收获了大量粉丝。

很多上过他课程的人都评价他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儒者,然而这次杨老师在b站选择开设的却是庄子课程。为什么是庄子?杨老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首先,《庄子》属于经典,而经典之为经典,首先在于它所涉问题之普遍性,凡是经典所讨论的问题、所做的思考,对一切时代来说,都有它的同时代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一部伟大的经典、每一个伟大的经典性的哲学家他的思考都与我们今天有同时代性。而正确地阅读经典是把经典转化为我们同时代的思想。

阅读经典,深入地、专精地读一部或者几部经典,一个突出的意义就在于凝聚精神。因为真正坚硬的、坚深的、经典的阅读,必须调动起你自己最高的主动性,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深入进去。所以,经典在今天对于我们每个人,是有持恒的重要性。尤其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变化越来越剧烈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经典的恒久的力量,来给我们支撑。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不仅是中国最伟大哲学家系列当中的人物,而且他还影响了庄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哲学家。庄子像一个中国文明里的巨大的漩涡,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对他的某种程度的欣赏和迷恋当中,但是我们都只能在漩涡的核心环绕。似乎在不断地触及它,但又似乎永远接近不了。

杨老师也回忆了他本科时期的经历,选择了不适合的专业令他一度迷茫痛苦,而大二偶然对《庄子》的阅读改变了他的一生,使得他转向了哲学,并走出了“无法忍受的穷极无聊,懈怠,没有方向,迷茫”。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如何对抗生活的无意义感,或许阅读经典能够提供力量。然而,这种阅读显然不都是愉快的阅读,它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避免“贴标签”式的理解与阅读。我们对庄子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听说”的层面,那么就永远无法领会我们的往圣先贤们达到的高度,也无法具体地产生对中华文明内在的自信与自豪感。

今天,小北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杨老师在《庄子哲学研究》中对庄子哲学思辨内在脉络的梳理。如果你对《庄子》内篇有所了解,在此基础潜心阅读,一定能够大有收获。

01

真知之路:逍遥的视野

哲学以真知为目标,那么,何为真知呢?对这个问题的领会,决定了不同的思想方向和路径。在庄子哲学里,何为真知的问题是以否定的方式解答的。只有明确了什么样的知不是真知,才有可能确立真知的标准,进而敞开抵达真知的道路。

这一否定式探索的开端是一个根本的质疑:怎么知道我们所说的知不是不知呢?怎么知道我们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

在庄子那里,没有确定性的知不可能是真知。也就是说,确定性是真知的首要标准。而由于知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有所待,有确定性的真知必定是无所待的。无所待的确定的知,是无条件的。换言之,真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因此是普遍的。

但这样的知有可能存在吗?如果普遍、绝对、确定的真知有可能实现,那岂不意味着可以有某种人格性的万物的主宰者?而如果这种真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庄子以真知为追求的哲学思考岂不成了不折不扣的徒劳?

而且,既然真知是普遍的、绝对的、确定的,那么,它应该遍在于一切个体的心灵。如果不是这样,也就意味着可以有不认同真知的心灵,那么,真知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确定性又从何谈起呢?

真知遍在于一切个体的心灵,只是在大多数人那里,它都被遮盖了。对真知的遮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来源于真知本身。而之所以有揭开这遮盖的可能,也同样是以真知为根源的。

去除了遮挡的无尽辽远的视野是真知得以揭示的前提。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逍遥”本作“消摇”。“消”是消除义,“摇”是摇动、挣脱。两者都是否定性的,指向对大知视野的遮挡的去除。

那么,究竟什么遮挡了呈露真知的视野呢?知和用是《逍遥游》全篇贯通性的概念。而与用相关联的知总是有所待的。因此,要想达到绝对的、确定的知,就要超越用的关联的遮挡。

一旦被纳入到用的关联的整体当中,人就在用物的同时为物所用了。作为用具的使用者,人使得用具的有用性得到了实现。“窅然丧其天下”之前的尧,是为天下所用的。许由不受尧让,表面上说的是“予无所用天下为”,同时也等于说“予不欲为天下用”。具体的用的关联总是从属性的、局于一域的。在宋人那儿必不可少的章甫,到了“断发文身”的越地成了无处可用的东西。

由于用的相对性,与用相关联的知当然也就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讲,人类的知识领域的展开还是以用为核心的。即使是最远离实际功用的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也没有办法与用的关联的整体完全割裂开来。

庄子对不测的偶然的强调,提示出了他对这一并不在其论域中的问题的可能的回答。以用为核心的知遮挡了确定、普遍的真知,仿佛光芒吞没其晦暗的来源。

0

文档评论(0)

jiangwen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