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说课稿第1篇】
《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
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
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
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
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
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
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
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
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
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模式程序
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
(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
(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
2、教师讲评。(8分钟)
3、归纳小结:借景抒情。(1分钟)
(四)学生实践活动,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培养观察、想象、表
达能力。(20分钟)
四、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起串联作用。
2、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五、教学手段
采用电教器材如录像机、投影机、录音机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应该有较为深
刻的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都有一定的帮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说课稿第2篇】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
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
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
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
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
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
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
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
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
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
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
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
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
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
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
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
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
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
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
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
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
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