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导学案:4 灯笼.docVIP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4 灯笼.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灯笼

【学习目标】

1.深入朗读课文,细细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散文所营造的优雅意境。

2.细致品味文章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深入赏析文本的独特写作特色。

3.珍视并热爱传统文化,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系我国当代杰出文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他于1906年3月13日在山东省莱芜市的吴花园村出生,而后在1938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征途,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成为抗战时期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

灯笼文化

灯笼,亦称灯彩,乃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璀璨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家家户户皆高悬红灯笼,寓意团圆美满,以此装点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后来,灯笼逐渐演化为中国人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符号。历经世代灯彩匠人的匠心独运与技艺传承,灯笼的品类日益繁多,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就种类而言,有典雅庄重的宫灯、轻盈飘逸的纱灯、以及悬挂于高处的精美吊灯等;而就造型而论,更是千姿百态,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图案,也不乏供人玩味欣赏的走马灯,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尽的创造力与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岁梢()神龛()

斡旋()怅惘()静穆()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文档评论(0)

一只哒不溜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是后山人,偶做堂前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