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pdf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6月焦作大学学报No.2

第2期JOUItNALOFⅡAozUOUNIⅦItSITYJun.2014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

任秀梅

(焦作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要:通过对河南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几乎没有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课程。文章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

承的现状;论述了把高校作为传承基地,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领域.是一项意

义深远而又紧迫的重要举措;同时探讨了在高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关键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高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G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14)02—0046一02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32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这么一个历史悠久、

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短短几年间,影响深远的剧种.尽管被列为了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词很快进入人遗产,还是摆脱不了其逐渐消亡的命运。在2007年被列

们的研究视域并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政府只是发了一个非物质文

各个地区、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自身遗产的收集和申化遗产的匾额.并没有拨出资金资助罗戏艺人们。现

报工作。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在,赫庄村的第五代罗戏艺人也一个一个相继去世。罗

成部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都投入到了音乐类戏剧团吹笛手赫敬修老人也已八十多岁.被人们戏称

非遗的保护中来并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也有人提到为世界上最后一位罗戏吹笛手。

了将音乐类非遗引入高校,让高校也成为传承基地,但窥豹一斑,从罗戏的逐渐消亡,我们可以发现,只

雷声大雨点小,十年过去了,真正身体力行的学校并不依靠政府和社会人士资助的输血方式,并不能真正使

多。本文基于这一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它需要更多

论述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意义,并传承方式的参与。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传承措施。音乐学家赵塔里木先生说:“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

应有其相应的保护手段。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

特征决定其特殊的保护方法——活态传承。”(赵塔里

1.我国音乐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

木,2007,2)所谓活态传承,就是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基础

上。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间艺人们踊跃申报,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

一大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成为了国家、省、市级的音乐遗产的兴趣,进而让一代一代的青年学生参与到非物质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共同对一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形成一种活态的延续,这

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进行搜集、整理。政府拨出专项资样才能保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的青春和活力。

金。也有社会人士捐资资助民间艺人,对这些濒危的艺在“活态传承”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

术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政府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批濒的方式,选取了河南省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以及豫中

临灭绝的艺术得以延续。

文档评论(0)

人間有味是清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