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艺术传播视域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路径①
徐子涵(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在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从音乐类非遗数字化的传播现状、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下的
传承机遇、音乐类非遗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承创新四个维度展开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
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中,正确把握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方向,重视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合理利用数字艺术创
新传播手段十分必要。树立保护音乐类非遗“财产”的意识,不断关注艺术创新传播的接受、体验、互动与反馈,是不断调整创新传
播策略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艺术传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
【中图分类号】G112;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8—9667(2024)02一0191一0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音乐有关的音乐书籍、谱本、
化的作用极其重要。民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脉延续绘画作品、乐器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地
的依托,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民族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所留存的乐器发明技术、传统表
文化承载着国家历史传承发展中最真实、形象、普遍以演技艺、曲调谱写风格以及艺术思想内涵等。无论是
及最具说服力的符号信息,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和价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值观念,与其艺术形态、审美理念等汇聚形成了中华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宝藏,是传统文化复
民族最珍贵的精神文化基础。世界文明中的文化遗产兴道路中重要的现实依据与理论根基。
是人类留存在历史中最珍贵的印记,集聚着人类全部(一)中国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的智慧与思想。在全球化影响下,世界文化不断碰撞
交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逐渐唤醒,越来越多的中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清代永
国音乐类文化遗产被世界认知并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珞、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部所收录
音乐类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承载着民的音乐部分。其中经部乐类共22部,483卷。存目收
众世代传承的历史记忆、情感寄托与文化积淀,彰显录42部,29l卷。包括宋阮逸明等《皇佑新乐图记》3卷,
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限的创造力与独特审美境界。宋陈吻《乐书》200卷,清康熙帝御定《御制律吕正义》
5卷、乾隆奉令编撰《御制律吕正义后编》120卷等。
一、中国音乐类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主要属性
《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八·经部·乐类》写道:“今区
中国音乐类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别诸书,惟以辨律吕、明雅乐者,仍列于经;其讴歌
音乐实物类遗产形态即音乐类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类末技、弦管繁声,均退列杂艺词曲两类中。用以见大
是音乐非实物类遗产形态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元音、道侔天地,非郑声所得而奸也。”””20子部艺
2005年,国家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术类共收录琴谱49卷,正目中有宋朱长文《琴史》6卷、
中对文化遗产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界定,文化遗产包括明严潋《松弦馆琴谱》2卷等,共29卷;存目中有明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杨嘉森《琴谱正传》6卷、明杨表正《琴谱大全》10卷、
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末清初徐上瀛《溪山琴况》1卷等,共49卷。《四
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二·子部·艺术类一》载:“琴本
代相承的传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_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_研讨会暨2019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召开.pdf
- “不思悔悟的乐观主义”——...析《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_戴静如.pdf
- “非作诗学_政治”是虚无主...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_林大江.pdf
- “文化润疆”视域下的喀什民歌研究_卢兆旭.pdf
- “游戏出海”与中国文化对外...国产游戏角色“云堇”为案例_郑天仪.pdf
- 《热辣滚烫》:从讨好到爱己,从隐忍到坚韧_陈天彩(1).pdf
- 《热辣滚烫》:小人物的成长与共情叙事的艺术探索_李雅婷.pdf
- 《玩偶之家》的误读与再读—...女性人物的建构、解构与成熟_黄朝霞.pdf
- 阿甘本的典型说: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论_黄应全.pdf
- 藏在“大阿福”里的规律_俪瑟.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