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docx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73

涵洞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武汉至十堰铁路涵洞施工测量。

2.作业准备

2.1资料准备

图纸审核、资料收集、放样资料计算审核和报验。

2.2现场核对

施工前对涵洞中心里程、平面位置、斜交角度、道路及河沟里程、涵长、各点高程、及有关尺寸进行放线核对,如有疑问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

2。3仪器设备配备

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

标称精度不低于平面10mm+lppm,高程20mm+lppm的GPSRTK测量系统。

不低于S3光学水准仪。

2.4测量人员配备

每个作业工区设测量放样小组1个,小组成员4人,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工3名.

2。5测量人员培训

测量人员上岗前均经过培训,主要测量人员应持有汉十高速铁路建设测量工程师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持证上岗。

2。6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

所有仪器设备均有法定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测量仪器在使用前或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日常检校。

技术要求

涵洞施工前,应先对全线的控制网进行加密,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可根据施工要求采用同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的方法。加密高程控制测量应启闭于线路水准几点,采用同级扩展的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3。1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作业的基本要求:

GPS作业技术要求

级别

项目

D

卫星高度角(°)

≥15

有效卫星总数

≥4

有效时段长度(min)

≥45

观测时段数

1-2

数据采样间隔(s)

10-30

PDOP或GDOP

≤10

出自《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表3.1.5—2

3。2GPS加密施工控制网的精度指标。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固定误差

a(mm)

比例误差系数

b(mm/km)

基线方位角中误差()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D级

≤5

≤2

2

1/100000

1/70000

出自《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表3。1。5-1

3.3水准测量的精度及限差如REF_Ref228613684\h\*MERGEFORMAT表3.2所示.

水准测量精度(mm)

水准测量等级

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Δ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W

限差

测段、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平原

山区

二等

≤1mm

≤2mm

出自《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表4。2。1

4。涵洞施工放样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测量程序

测量准备→地基处理施工放样→基础施工放样→涵身施工放样→涵洞竣工测量。

4.2测量工艺流程

测量工艺流程图。

测量准备

测量准备

地基处理施工放样

地基处理施工放样

不合格

不合格

自检、报检

自检、报检

合格

合格

不合格基础施工放样

不合格

基础施工放样

自检、报检

自检、报检

合格

合格

涵身施工放样

涵身施工放样

不合格

不合格

自检、报检

自检、报检

合格

合格

涵洞竣工测量

涵洞竣工测量

工艺流程图

5.测量要求

5。1基本测量方法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人(调人)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人仪器高,输人(调人)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人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人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人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全站仪安置完成后在仪器上输人拟放样点坐标,仪器上显示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D.

8)重复过程7,直到△D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气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拟

文档评论(0)

huono2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11111111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