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1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整合能力提升.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精品课件 第1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整合能力提升.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知识体系明晰?阶段特征目录索引构建?知识体系明晰?阶段特征一、中华文化的四次转折1.春秋战国之际,群雄竞起,发生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转折,导致殷商、西周的官学下移,诗、书、礼、易等元典得以创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为政治体制、社会组织、观念意识树立了可供多元选择的范式。经两汉时期的整合,形成以儒学(兼纳道、法、阴阳)为基轴的大一统文化。这一段落的中华文化,舞台限于东亚大陆之内,属于“中国之中国”阶段。2.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从彼此冲突演变为相互交融。至魏晋南北朝,易、老、庄三玄互摄,又有印度佛学与儒、道的互动,为中华文化带来第二次转折,其结果是儒佛道三教共弘,自此进入“亚洲之中国”阶段。3.唐中叶以后,发生中华文化的第三次转折,形成两大文化果实:一为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二为吸收了佛学思辨成果的新儒学——理学,它们与地主—自耕农经济、文官政治相匹配,构筑了渐趋成熟的近古文化定式。至近代,中国正是以此种文化形态迎受工业化西方的来袭。4.古今中西文化的互动,激发了中华文化的第四次转折。萌动于17世纪(明清之际),正式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文化转折,历经了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诸层面引动了巨大的变迁。对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据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道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道思想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借鉴佛、道观点,充实儒学,不局限于儒学本身,有助于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A项正确。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精神土壤,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如经过现代化改造的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一致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论再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存了适应现代化、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诸多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进去。(2)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创新性、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不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对点训练2.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内容,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项正确;“照搬”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B、D两项。三、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传播的内容传播地区影响汉字、儒学、佛教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国佛教得到发展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律令、历法、建筑、音乐、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促进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四大发明欧洲促进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东南亚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点训练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了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的内容,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推动日本转型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指导了明治维新A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吸收中国明代的阳明学内容,运用到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斗争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n660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