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整顿
第11章机械功和机械能知识点?
机械功
1.功的两个必要原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6.功率(P):单位時间(t)里完毕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机械能
1.一种物体可以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运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12章内能和热机知识点?
内能与热量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变化物体的内能两种措施: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措施对变化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取热量,当温度升高時,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减少時,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具有多少热量的說法是錯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减少)1℃,吸取(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质相似,比热就相似。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公斤·℃),读作:焦耳每公斤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公斤·℃),它表达的物理意义是:每公斤的水当温度升高(或减少)1℃時,吸取(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取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公斤·℃);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种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内能与热机
1.燃烧值(q):1公斤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公斤。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公斤;m是质量,单位是:公斤。)
3.运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們一种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种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种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多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运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运用率的重要措施。
第13章简朴电路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們就說物体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出的电子
4、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查物体与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現象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