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

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

整理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边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法教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的

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

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今天探究三角形新的特性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

内容,不仅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在

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

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将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

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基于四年级学生刚

刚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

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以上认识,结合

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会判定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结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操作、

独立思考,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实验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

的科学精神,获得探索、发现的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

第三边”。

教学的难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的是“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往往会以偏概全。

接下来,我说学法指导和教法设计。

陆游曾在一首诗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说的就是知识的取得贵在实践,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只有自己去亲身

体验,才能深知原因为何!所以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学习

小组,让他们在猜想、质疑、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

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通过协作互助、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发现

规律。

这节课教材以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串为主线,引发学生思考、探索

等活动,针对三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我采用讨论法、实验

法、练习法实施教学。

这样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协

作互动、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为达成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学法,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1、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基于学生对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表达不

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为学生

的一种需要。

2、提出猜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

题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引发学习兴

趣的内在动力。问题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引起学生的兴

趣。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实验法初步感知(PPT)我这样先实验后讨论的设计,意图是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活动二。

2、深入实验、构建新知。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直观的发现规律。

这里是预设孩子们发现的规律(PPT),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

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

行点评。

3、画图法验证结论。

设计三个层次的实验环节,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三次完整的、

由易而难的科学的研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

(三)联系生活、解释与应用。

1、前呼后应、快乐回归。

让学生用规律解释“为什么小明上学走这条路最近?”目的是使学

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

文档评论(0)

191****93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