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哲学具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创造生命价值的功能,包含自然科学的一般
规律和研究方法,其所含的方法论可以为生物学教学提供教与学方面的指导。而较
纯哲学理论而言,三圆互交哲学模式更为简明、形象、直观和生动。该模式由西南
医科大学冯志强教授基于三角形理论模式(自然界中三角形最稳定理论)提出,其
基本结构是上面一个圆,下面两个圆,内涵通俗地讲:每个圆可视为一相对独立和
平等的个体或者事物,具有自身的功能,且任一圆都能与他圆产生联系,形成相交
的圆,彼此不会完全融合,且任一圆的变化都可改变整个图形的变化,最终发展为
相对稳定的整体。此模式既有动态的特征,又有丰富的功能特征。生物学又作为一
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与三圆互交哲学内涵相通互融,若
二者有机整合,适时、适当地提取哲学观点,形成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
系、既对立又统一等哲学思想和观点去学习和探索,便于分析、探讨以及内化生物
学知识,从而体现出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价值。总之,三圆互交
哲学模式导向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处处渗透该哲学模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
教育的最好应用,二者结合更好的诠释生物学核心素养,展现出生物学的学科温度
和人文情怀。
本研究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梳理哲学、三圆互交哲学的概念,并在
此基础上梳理构建与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和生物学核心素养均契合的理论基础,为本
课题提供理论层面的研究基础。其次,对重庆市万州区L高中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了解高中生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哲学模式的
构建与应用情况,结果如下:(1)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系统化思维,但仍缺乏构建知
识体系的能力。(2)学生常根据直觉和常识去判断哲学相关问题,并未真正理解。
(3)学生对于在生物学课堂中融入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态度是积极的,接受的。
同时本研究再次借助调查问卷,了解一线教师当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和对运
用三圆互交哲学模式教学的态度与看法,结果如下:(1)大部分的生物学教师重视
引导学生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但开展方式较为机械,教学模式
陈旧。(2)大部分教师会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或多或少的渗透哲学观,但是强度不
够理想,且关联性不足。(3)教师对于在生物学课堂中渗透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态
I
度是积极的,愿意的。最后,以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为实验内
容,梳理教材并根据知识间内在逻辑挖掘出基于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串联互交知
识—思政教育点—生物学核心素养”库,设计出如下教学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基于
三圆互交哲学模式联系三个知识点,接着引入互交知识点使复杂知识间呈系统、呈
联系串联。当施加一定刺激,教师也能基于三圆互交哲学模式阐明生理功能或现象
的具体变化,且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选部分内容应用于课堂实践。在本学期课程
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以及实验班前后测有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教学实践,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2、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的运用,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提升学生哲学素养。
3、按维度分析实验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发现生命观念、科学
思维维度都极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运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帮助其有效提升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当然,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的运用并非万能,本研究也从内容、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提出具体参考性建议,具体包括:正确认识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应用符合其内涵特
点、通俗易懂语言讲述、提升教师哲学素养、解读好其教学策略与实际应用、加强
学科之间联系等,以期为后续三圆互交哲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圆互交哲学模式高中生物学教学系统性生物学核心素养
II
Abstract
Philosophyhasthefunctionofrecognizingandunderstandingthemeaningoflife
andcreating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