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火灾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火灾探测器的种类
火灾探测器是火灾报警系统的传感部分,用来响应其探测区域内的因火灾产生的物理
或化学现象的探测器件。火灾探测器通常由敏感元件(传感器)、探测信号处理单元和判断及指示电路等组成,向控制和指示设备提供现场火灾的状态信号。
自火灾探测器发明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认真分析研究了物质燃烧过程中所伴随的燃烧气体、烟雾、热、光等物理及化学变化的情况,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并不断提高火灾探测器技术,使火灾探测器的灵敏度不断提高,预报早期火灾的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探测器对不同火灾参量的响应,可分为感温、感烟、感光、复合和可燃气体等五种;根据探测器警戒范围不同,可分为点型和线型两种形式;按照使用环境的不同,探测器可分为陆用型、船用型、耐寒型、耐酸型、耐碱型和防爆型等。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模拟量传输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逐渐普及应用,火灾探测技术也相应得到提升。根据摄像和图像处理技术,产生了CCD图像火灾探测器;根据智能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出现了各种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新型火灾探测器,即智能型探测器。由此,又可将探测器分为智能型和普通型。各种探测器均对火灾发生时的至少一个适宜的物理或化学特征进行监测,其工作原理各不相同。
感烟探测器
火灾作为一种失去控制的灾害性燃烧现象,在其发生的初起阴燃阶段一般会释放出烟雾颗粒,烟雾的出现通常比火焰和高温要早。因此以烟颗粒为重要的火灾参量的各种感烟探测技术不断出现,期望实现火灾的早期报警。目前,从最早期的离子感烟技术、光电感烟探测技术,到具有超高灵敏度的空气采样式烟雾探测器,感烟火灾探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运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建筑中新安装的火灾探测器数量有近千万只,其中约80%为感烟探测器。感烟探测技术使人类在实现火灾早期报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极大地推动了火灾自动探测技术的发展。
感烟火灾探测器是利用烟雾传感器对悬浮在其周围附近空气中的燃烧或热解产生的烟
雾气溶胶(固态或液态微粒)进行感应的一种火灾探测器,可分为点型和线型。线型探测器以光类型的不同,分为红外光束、激光等火灾探测器。点型主要分为离子感烟探测器,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空气采样感烟探测器三种类型。其主要分类如图2-1所示。
点型
点型
线型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
感烟探测器
空气采样感烟探测器
单源式离子感烟探测器
离子感烟探测器
双源式离子感烟探测器
散光型离子感烟探测器
光电感烟探测器
遮光型离子感烟探测器
图2-1感烟探测器的分类
离子感烟探测器
放射性基本知识
放射性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而变为另一种原子核。在核物理中,一切快速运动的微观粒子都叫射线。射线基本分为三种,即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其中α射线的质量数是4,正电荷数为2,它就是元素氦的核;β射线带一个负电荷;γ射线不带电荷,是一个波长为O.0lnm以下的电磁波。当把某种放射性元素存放起来时,它的数量会随时间而逐渐衰减。这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不断自发地放射出射线,一些核变为另一种元素的核了。如果在初始时刻,某种放射性因素的核的数目为A,则在经历时间t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核的数目为:
n?Ae??t
式中,n——经历时间t后放射性元素的核的数目;
λ——衰变常数。
(2-1)
当放射性元素的核的数目衰变到原数目A的一半时,所需经历时间T称作半衰期。则
有:
半衰期T与λ的关系为:
A/2?Ae??T
T?0.693/?
(2-2)
(2-3)
此外,为了衡量或比较各种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程度,而引入放射强度概念,即放射强度
J定义为放射性元素的核衰变的变化率:
0J??dn/dt?Je??t
0
(2-4)
式中,J0——在t=0时放射性元素的放射强度(J0=λA),Bq(贝可勒尔),1Bq?0.27?10?10Ci(居里)。
α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α粒子质量大,且带两个正电荷,所以它打入电子核内部与核作用的几率非常小,一般都是与核外电子起作用。当快速运动的α粒子掠过电子近旁时,由于电子受到库仑力的吸引作用而脱离其原子核的束缚。这样,α粒子得到电子显负电,这个原子丢失电子而显正电,这种作用就称为电离作用。当电离后,正、负离子将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影响下做不规则运动,这样就有可能发生:①在未加外电场的情况下,正负离子复合,形成中性分子;②离子从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扩散;③如果施加外电场,正离子与负离子(以及电子)将沿相
反的方向运动,在外电路中则形成电流。
电离室
就其结构而言,电离室就是内充气体的容器,并放有一片约3.7×104Bq的同位素24lAm(镅241)。还有两个电极,一个电极作为收集信号用,叫做收集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