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docxVIP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随着人们诊疗需求的不断提升,诊疗过程中应用的侵入性器械/操作越来越多。为更好的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安全,严格落实好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下文向我们介绍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并逐一指出防控措施重点及注意事项。为我们今后工作中此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

一、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目前医院感染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传染性医院感染防控,包括血源性、经空气/飞沫、经消化道、接触传播、水源性传播等。②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医院感染防控,包括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血流感染、ICU、新生儿、血液透析等。③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国际GMS(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对侵入性操作的定义:“手术切开皮肤、黏膜和结缔组织,或通过自然体腔引入器械。”排除使用诸如耳镜之类的仪器用于检或非常小的操作。侵入性器械/操作破坏了皮肤黏膜屏障,为感染源/传染源提供了窗口、途径。如果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造成CLABSI、CAUTI、VAP、SSI等。美国NHSN监测数据显示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占HAI的60%以上,发生后可造成病死率的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管路留置时间及增加医疗花费等严重后果。近年来血液透析相关感染暴发事件频繁发生,包括血源性传染病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十项基本制度》其中第六项为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①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②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是指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侵入性操作大致包括以下主要类别:①手术(包括介入手术);②导管相关操作(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③内镜(胃肠镜、支气管镜、喉镜、膀胱镜等);④穿刺(胸穿、骨穿、腹部穿刺等)⑤注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注射);⑥其它(血透、针灸等)。

二、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诊疗器械未达到消毒灭菌要求、未规范使用

2.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规范(概念不清、消毒不严格、解剖部位不清、局部消毒不到位、管道护理不到位、选择的器械材质不当)。

3.隔离病人未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4.未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征或留置时间过长。

5.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6.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7.病区环境污染(如通过空调系统,引起的军团菌感染)。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或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中心静脉导管的类型包括非隧道式、隧道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完全植入式导管。其中,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与右心房连接处,即右心耳处。常用静脉为贵要静脉(首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可为患者提供7天至1年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导管操作过程所涉及输注药物、接头、敷贴、皮肤、导管、血源性等高危环节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疗机构应当建议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3.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环境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二类环境要求。

4.操作人员应当取得医师、护士职业资格。

5.工作人员开展血管导管的留置、维护和使用前应该完成系统的学习并取得资格。

6.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7.积极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宣教。

8.对患者置管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施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二)防控措施

1.置管前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文档评论(0)

books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