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

1.解典故,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2.吟词作,感受这首词的豪放词风;

3.赏名句,领会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中的用典手法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1岁的青年率领群众2000多人

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

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

的事。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

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

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这个青年就是南

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

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

南二安”。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辛弃疾一生以

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

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

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

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

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2.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时辛弃疾六

十六岁。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

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

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

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

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

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

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

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

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

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

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三、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

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

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

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

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拓展:咏史怀古诗

1、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

2、常见的思想感情:

借(古人)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

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

临(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

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思(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

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

运。

3、常用的手法:用典,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

四、诵读课文,深入研读

1、古人如何言志?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

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