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pdfVIP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作者:徐浩楠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1期

摘要:青花瓷作为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不仅做工精巧,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

力。明代的青花瓷色彩沉稳艳丽、质地细腻,极具东方民族风情,在造型、色彩、纹饰等各方

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对于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官窑受外来影响较多,

比较严谨规范,而民窑瓷器以民间生活和百姓题材为主,更加生活化,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

值。文章基于此对明初民窑青花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将青花瓷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

力展现给读者。

关键词:明初;民窑;青花瓷;艺术特征

引言0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青花瓷属于釉

下彩瓷器,瓷器上的画面是由青色的矿物原料绘成的,又名“白地青花瓷”。从元末明初开始,

青花瓷便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质地细腻、发色沉稳艳丽,在造

型、纹饰、色彩等各方面都逐渐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青花瓷极具艺术特征,比如青花瓷

是由高温烧成的白瓷胎,而不是陶胎质地细密、紧致等,且为在高温下的透明白釉,而不是其

他的单一色釉。同时,青花料是氧化钴,使青花发色更具特色,而不是氧化铜所呈现的发色灰

暗或偏红质感。在纹饰上,青花瓷是在画好纹饰的胎体上施釉,所以纹饰在釉下。青花瓷作为

中国瓷器种类中特别的一种,非常具有艺术研究价值。真正奠定青花瓷重要地位的时期始于元

末明初,尤其是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在整个明代瓷期发展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

在青花瓷的众多研究当中,往往更注重官窑,而非民窑。20世纪初,学者普遍认为明初民窑

青花瓷器粗制滥造,工艺及艺术水平不及官窑,但实际上民窑青花瓷具备很高的绘画艺术价值

和艺术表现力。所以,本文以明初青花瓷为研究对象,从青花料、纹饰等多个方面分析其艺术

特征及艺术表现力。

明初青花瓷1概述

青花瓷器是整个明清瓷器发展的中流砥柱,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审美倾向,还体

现了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明代介于元代和清代之间,明代青花瓷

青花的发色色阶十分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传统的明青花瓷发展分为明初、空白期、明

代中期、明代晚期、明末清初转型期五个阶段,而本文主要研究明初期,包括洪武、永乐、宣

德三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

民窑是指相对于官窑而言的民间瓷窑烧造的日用瓷器,即非官方监管造瓷,其产量远远高

于官窑产出的瓷器,烧造瓷器的规模极大。明初瓷器发展属于官窑民窑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

的发展,瓷器业一片繁荣,明早期御窑厂和民窑青花在整个陶瓷历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总体而言,明初民窑青花瓷在洪武时期虽产量巨大,但发展还不是很繁荣,可能是受到元

末战争的影响,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洪武时期的瓷器制作大多沿用元末旧制。而在永乐时

期,明成祖在位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瓷器业快速发展,在瓷器制作中不断创新和改良,

同时因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珍贵的苏麻离青料,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宣德时期被誉为青花

瓷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海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和贸易交流日益增多,使瓷器业高速发

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等制度,促进和提高了民窑瓷器工艺,使工匠

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所以宣德时期民窑青花瓷的质量和数量都大有提高。本文从青花瓷的胎

釉、纹饰、青花料等方面阐述明初官窑及民窑青花瓷器的艺术特征。

胎釉2

从青花瓷的制胎与施釉角度來说,通常所说的坯胎分为两个制作阶段,坯是将瓷土通过手

工制作成型,胎是通过窑温对坯进行烧制。施釉是指在坯体内罩上一层釉料,也称上釉。青花

瓷施釉的方式大致有四种—浸釉、吹釉、浇釉、荡釉。浸釉是指将坯体浸入釉料当中,利用胚

体和釉水的吸附能力挂满器身。浸釉通常适用于器物的外壁,对小器物进行施釉,由于浸釉时

手指抓着器物底部,所以底部通常呈不规则形状,留有手指痕迹。明初采用浸釉这一施釉手法

的为小瓶、鸟食罐、高足碗等。

洪武时期开始出现官民竞烧的造瓷局面,官窑注重精美,而民窑只是简单追逐利润,以粗

制滥造的日用器居多。所以从瓷胎造型上看,民窑的胎色不纯,呈灰色,不如官窑。民窑青花

瓷的胎质疏松,由于窑温火候掌握不当,器物往往有未烧透的空隙,缩釉、漏釉现象普遍。民

窑瓷胎主要是用来满足民生需求的瓶、盘、碗等器物,大多是砂底,带粘砂,较大件的器物足

底往往分散着铁锈斑点及火石红痕迹。在上釉这一方面,元代后期及洪武时期开始出现内壁施

釉,但不够均匀,会留有涂刷痕迹。洪武时期的釉分为两

文档评论(0)

136****92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