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的言象意.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姓名:潘佳丽学号:1005011123班级:中文(2)班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言、象、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欣赏的语言艺术作品,它有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现在,我就《摸鱼儿》来分析文学作品的言象意。

文学语言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而形成的,对于篇幅较小的诗词来说,更是一字千金。诗人的每句话语都是要表达一定目的的。而对于辛弃疾的这首词来说,它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蓄而丰富。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辛弃疾从湖北调往湖南,这是第十二次被调任,官职未升迁,离抗金前线却更远了。同僚为他送行,他心中郁恨难疏,作下此词。由于他有过人的胆识和率将之才,遭到主和派的挤压,时刻受到朝廷的提防,所以,有愤不能直说,这就造成了这首词语言的隐曲。我们可以从词中的很多字词看出端倪。如:“几番风雨”中“风雨”表面指晚春的春雨,深层却指金人扰宋带来的政局不稳。“匆匆春又归去”既指晚春的离去,更指风雨飘摇的南宋即将瓦解。“画檐蛛网”中的“蛛”就是词人的自喻了。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风,而主战派的词人只能缀网劳蛛,最终是无济于事的,可见词人的苦闷。“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词人用玉环、飞燕来暗喻那些奸佞之人,而这一暗喻也是十分讲究的。玉环、飞燕善于舞蹈,词人借此来鄙夷那些奸佞之人长袖善舞,工于权术,使“佳期又误”,同时又有词人愤慨的警告,因为玉环飞燕二人的结局是悲哀的,以此来告诫那些主和派休要乱舞,暗示他们的结局也是注定的。可见字字含蓄中见斥责。这首词类此的语言还有很多,总之,词人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通篇用暗喻,这在词坛上也是少有的,这足见词人的语言功底之深。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正因为这首词语言的丰富性、含蓄性,所以形成的形象同样具有多重性。

我们初读这首词,在不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肯定认为这是一首伤春、惜春之作。词的上片表现的更为明显,由晚春残景到惜春到留春,最后到怨春,句句不离春字,十足是首伤春词。而表现出来的词人的形象是感伤之人有颗敏感之心。而再看词的下片,多处用典,写长门闭阿娇、马嵬葬玉环、百姓家门藏飞燕等历史事件,同时又都是选取女性形象,让我们觉得这又是首宫苑词,表现出来的是对政治充满愤懑,报国无门,最终只能苍凉一生的爱国词人形象。当然,这仅仅是次词的表层形象,而其更深的形象是通过文学象征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了。词的前两句晚春残景其实是象征着词人壮志难酬的境遇。而三四句的心理描写又包含着词人理想破灭的忧虑与苦闷。整个上片合起来又象征着南宋的国势衰微,正像即将逝去的春天一样。下片的君莫舞句又象征着朝廷的奸佞之人最终会得到历史的惩罚。斜阳烟柳暗寓着国家的穷途末路,等等。所以,这首词用文学象征塑造了一个更深层此的词人形象,那就是站在国势衰微,国家即将灭亡浪头上的苦吟词人形象,这一形象冲破了个人的局限性,由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国家的情感,更让人嘘唏。

而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给我们的是文学的意蕴,所以,我们就来看下本词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很明显,本词体现出来的有前两个层次。

审美情韵层是指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露出来美的韵致和情感。我认为本词体现出来的是忧伤美,这种美既来源于词人伤感的景物、语言描写,更来自诗人那感伤情感。诗人报国无门已是让这位有雄才伟略的词人痛苦不已了,可更让人心痛的是词人还要目睹故国的衰败,甚至是灭亡,这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情,所以词人不得不伤感乃至绝望。而正是词人复杂的心理造就了这首词的忧伤美。历史内容层是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等历史意蕴。这在本词中表现的就更为明显了。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金人侵犯南宋,朝廷主和派苟且偷安,陷国家于危难之间,使南宋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而像词人这样主张奋勇杀敌的志士却遭到排挤,空有一腔抱负。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宋孝宗期间的飘摇政局和当时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尖锐矛盾,预示着南宋最终是逃不过灭亡的命运的。这就是这首词的意蕴。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包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