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任务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docx

表现性任务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现性任务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表现性评价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能够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核心素养。将表现性任务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将表现性任务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有助于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课堂实录;“教—学—评”一体化

表现性评价已成为当下教学评价实践的热点之一,深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作出判断。它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且这样的任务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表现性评价能够将课程、教学、评价三者整合,使其一致地指向高阶复杂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有效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的教学为例,采用课堂观察法,分析表现性任务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旨在加深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推动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以表现性任务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一)任务一:分角色朗读,表现朗读技巧,感悟人物形象

在第一个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先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课程总目标。接着,在导入环节中,学生自由讨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教师暂不评判学生的描述是否正确、全面,而是先引出第一个表现性任务。该任务呈现出两个层次的梯度进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要素。

任务第一梯度:分角色朗读。教师朗读话外部分,学生齐读主人公语言部分,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任务第二梯度:找出语言提示词,并据此挖掘线索,朗读体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深层特质。

表现性评价具有促进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功能。实施良好的表现性评价,能最大限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第一个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在导入后讨论人物特征时并未判断学生正确与否,这样的课堂设计首尾呼应。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知识进行迁移。教师通过组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鲜明的人物特征,为后面的任务作铺垫,促使该课堂教学形成整体,推进整个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另外,所设计的任务难度具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该表现性任务中,任务第一阶段仅是分角色朗读全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第二阶段则是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生通过结合提示语朗读,深入体会主人公语言的内涵,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个表现性任务的设置与传统的纸笔测试完全不同,学生并非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而是基于真实情境且任务难度呈层次递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入境入情,使学生能夠应用并深化认知。这样的学习与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二)任务二:单元对比阅读,表现写作技巧,发展写作思维

第二个表现性任务围绕“有无提示语”和“长句好还是短句好”两个问题展开。《桥》大量使用提示语,但同一单元的《穷人》则与其相反。《桥》的环境描写大量运用短句,而《穷人》则是大量运用长句。在这个任务中,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比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引导学生分别感受不同类型小说的写作技巧。通过创设单元对比阅读的任务,启发学生全面解读写作特点,提升思辨能力。

【片段1】单元对比:有无提示语

师:同学们,提示语重要吗?你在创作时会不会用心打造提示语?会的人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这是同一单元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夫妻二人的对话几乎都没使用提示语,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真诚善良。我觉得没有提示语也同样达到了效果,你们觉得究竟需不需要重视提示语呢?

生:我认为提示语可以帮我们理解一个人说话时的情感状态。

生:提示语很重要,可以体现故事的很多细节。

生:其实我觉得这两种都行,第一篇课文使用提示语写得更清楚,让我们了解到老汉的内心。第二篇没有提示语,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

【片段2】单元对比:长句好还是短句好

师: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整整有6个自然段,150字,几乎占到了小说的四分之一。语言表述上的特点非常突出,以第一段来举例,有人能发现吗?

生:我觉得它非常简短有力。

师:这个词真好,这样写带给人什么感觉?

生:紧张感。

师:所以以后描写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用类似的短句?

生:(齐)是。

师:所有同学都这样认为吗?那我们再看一下《穷人》片段。同样是写环境,托尔斯泰就用了长长的一段话。那究竟是用长句更好还是短句更好?

生:长句更好,因为长句描写更加凸显环境。

生:短句更好,因为短句更简洁,读者理解得更轻松。

生:我认为如果是紧张的情境,短句能营造出更多的危机感。

师:那么结论是什么?

生:用长句和短句都行。

本节课,教师并非孤立地讲解《桥》,而是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