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COURSECODE)
319B1309
课程名称(COURSETITLE)
普通生态学
课程性质(COURSECHARACTER)
学科必修
学分(CREDIT)
3
周数(WEEKS)
16
学时(CONTACTHOURS)
56
先修课程(PRE-COURSE)
大学数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
课程负责人(COURSECOORDINATOR)
适用专业
生物学
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系统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课程主要内容包含:生态学定义及发展历史、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牢固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具备综合育人的素养。
二、课程目标(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具备分析生态学问题及野外调查基础工作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生态学的系统思维能力,能够去探索生物(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跟踪生态学研究发展动态与热点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兴趣。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能够组织生态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和社团活动,具备生物教学综合育人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课程
目标3
课程
目标4
毕业
要求3
毕业要求指标点3.2
H
毕业要求指标点3.3
M
毕业要求指标点3.4
M
毕业
要求4
毕业要求指标点4.1
M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理论、实验课程填写)
知识单元
对应课程目标
知识点
预期学习成效
实现环节
学时
1.生态学概述
课程目标1、2、3、4
1.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生态学的研究途径
4.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知识目标: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生态学的研究途径;了解学习生态学的背景和意义,了解生态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能力目标:具备生态问题研究的一般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3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认识论、探索精神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生态学发展史、科学探索精神等;主要内容可包括:通过对生态学概念的演变、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思维的魅力,引发学生借助生态问题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生物与环境
课程目标1、2、3、4
1.环境与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分析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知识目标:掌握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及限制因子、耐受限度、耐受性定律、驯化、休眠、指示生物的概念;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进化);了解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范围。
能力目标:具备从生物与环境关系入手分析生态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6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辩证思维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出发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思维。从“木桶理论”入手引导学生对环境因子有限性及生物对其响应的探索精度。从科学精神探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及其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演变。
3.种群生态学
课程目标1、2、3、4
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种群的动态及增长模型
3、种群生活史、繁殖成效和繁殖策略
4、种内和种间关系
知识目标:掌握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分布、年龄结构、内禀增长率及生态入侵、种群生活史和繁殖策略、生态位等;2、理解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繁殖成效在生物适应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能够联系植物和动物繁殖和生长的关系;他感作用和种间关系和生态学意义;高斯实验和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及典型实例;了解以竞争资源和空间为主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及种间关系的其它作用形式(捕食、草食、寄生和互利);种内关系的主要规律(密度效应、性别关系、动物的社会行为、他感作用);
能力目标:具备种群生态学的野外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种群生态学的原理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面。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12
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探索精神、辩证思维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从通过对种群概念的演变及其在生物进化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