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2025学年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安徽“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国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及选择性必修的中国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永靖大何庄等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早期红铜器和青铜器50余件。另在齐家文化墓地还发现了6处“石圆圈”遗迹,这是利用天然砾石排成直径约4米的圆圈,主要作为某种宗教祭祀活动的场地。这些可以佐证,齐家文化()

A.推动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迈上了早期文明的初阶 D.影响了周边地区文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器,齐家文化墓地中还有用于宗教祭祀的“石圆圈”遗迹,由此可推知齐家文化具有早期文明的特征,C项正确。原始社会的解体,从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群体的差别,无法说明出现了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齐家文化队周边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商鞅变法,对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改革工商末业者,籍没为官奴。奖励军功,发展武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过去的特权。这些措施()

A.清除了旧势力残余 B.重在保障社会稳定

C.加速了社会转型 D.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平民可因军功拜爵,打击了旧贵族特权,这些都促进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与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措施对清除旧势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彻底清除,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相关措施只是打击无军功贵族的特权,有军功贵族的特权并没有被剥夺,排除D项。故选C项。

3.阅读下列表格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选取史料

结论

梁涛

(秦朝)政府委派的官吏一般只到县一级,且人数有限,往往只有两三人,王权以下是地方自治传统

秦统一后,王权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是“有限的”

刘敏

据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下邳县在编吏员均达107人之多

王权触角已达社会机体里层,地方行政管理成本较高

A.史学观点取决于人的主观臆断 B.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历史解释

C.历史过程是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学术研究的认知问题可以争鸣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表格中刘敏和梁涛对于秦统一后中国县级以下基层社会具有自治传统这一看法提出不同意见,表明历史研究中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D项正确。史学观点的形成和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史料考证、政治立场、史学理论、研究者视角及学术传统等,并非完全取决于主观的臆断,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和分析,排除A项;研究者的立场对历史解释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可知,历史过程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据史载,孝文帝初禁胡服之时,并州刺史、新兴公元丕在朝臣皆着汉式朝服时,仍坚持穿着胡服,之后才稍加冠带。至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在洛阳城内仍能见到不少戴鲜卑帽、着夹领小袖衣的妇女。这一现象()

A.说明了中华文化秩序得以重构 B.体现了服饰文化多元共存局面

C.反映了民众服装类型的创新性 D.表明了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服,朝臣皆着汉式朝服,但依然有一些人坚持穿胡服和鲜卑服装,由此可见当时服饰文化多元共存局面,B项正确;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明少数民族接受了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