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家乡文化生活的思考”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家乡文化生活的思考”审题立意及范文.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家乡文化生活的思考”审题立意及范文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结合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中需包含你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可以是对家乡文化符号的描绘,对家乡语言特色的分析,对家乡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感悟,也可以是对家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目源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要求结合个人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来写作。以下内容可任选一项或综合思考:1.描绘家乡文化符号: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表达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热爱和珍视。2.分析家乡语言特色:探讨家乡方言的独特之处,以及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重要性,思考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3.参与家乡文化活动:描述自己参与家乡文化活动的经历,如参加节日庆典、观看民俗表演等,表达对这些活动的感受和体会。4.思考家乡文化传承与创新:分析家乡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写作示范】

永不逝去的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据说每个人的儿时记忆都是和食物有关。我对过年的记忆就是深深依托在那些美食上,这首儿歌就是我对大同年俗的全部印记。

一入腊月,大同的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郁,我心心念念的年节终于拉开了帷幕。吃完腊八粥,我就开始掰着手指数日子。

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忙着祭灶神,准备年货。那时,古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街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得人们左顾右盼,香气浓郁的各色干果和馓子等炸货勾引得大家只恨腰包还不够鼓。“咚——嘎——”,一声巨响,在惊惧之余举头望天,那是卖爆竹的老板在炫耀;“滋——啦——”一阵躁动,那是卖油炸食品的商铺在显摆。你推着我,我挤着你,不知道踩掉了多少鞋子;你呼着我,我叫着你,不知道喊哑了多少嗓子。“红火不过个人挤人”,推推搡搡,忙忙乱乱,喧喧闹闹,人嘶马叫,但没有任何人会抱怨,更不会有一个人真的生气,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是美滋滋热乎乎的,似乎人人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最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

然而,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年俗活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进入腊月后,虽然还是商铺最繁忙的时候,但是很多人早已经习惯了网上置备年货,手机一刷,应有尽有。吃着东北的烧烤,喝着海南的椰汁,就着新疆的苹果,涮着四川的火锅,天南海北路路通,商品的丰富让人们尽享着祖国繁荣富强的幸福。

除夕之夜,老大同人讲究“守岁”,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熬夜,一起迎福。如今的大同人,开始了新风尚——吃完团圆饭后出门去转转。因为在古城墙下,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灯光秀与烟花表演,早已成为了新的年俗亮点。古老的城墙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而璀璨的烟花则如同夜空中绽放的花朵,将大同的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这些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演,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为之惊叹,感受到了大同这座古城独有的魅力。

总有人在感叹,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年味越来越淡,让人情越来越冷,“过年不再像过年了”。

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与时俱进才是永葆青春的法门,年俗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同的年俗将继续传承与创新,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与色彩。

【点评】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同年俗的变迁与传承。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与欢声笑语的春节氛围之中。文章不仅展现了传统年俗的热闹与喜庆,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科技对年俗的影响,体现了大同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作者对于年俗变化的看法理性而深刻,认为与时俱进是永葆青春的法门,这一观点为文章增添了思想深度。同时,文章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让读者在回味传统年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新时代大同的活力与魅力。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