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布达拉宫贝叶经勘察为例.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布达拉宫贝叶经勘察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布达拉宫贝叶经勘察为例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布达拉宫贝叶经勘察为例

□/1*12

文周霄,田帅,陈学莲

(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2.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拉萨850000)

摘要: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传统的文物病害调查主要依靠专业人员凭借肉眼对

文物本体进行细致观察,结合行业对特定材质文物病害分类标准进行人工判断,把判断的结

果以图示的形式标注在文物图片上。这种依赖于个体经验与主观认知的方法往往导致不同人

员对同一文物病害判定结果的不一致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可

能。它能够运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通过对海量图像数据的

分析学习,精准提取并量化文物表面病害特征,从而实现从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定性识别向

基于算法模型客观计算的定量分析转变。以布达拉宫馆藏贝叶经为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

发的贝叶经自动病害识别软件,可以高效地识别贝叶经存在的各种微小病害,确保了病害调

查工作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贝叶经;病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TP391;G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5036(2024)02-0049-07

DOI:10.16453/j.2096-5036.202416

0引言布达拉宫所藏贝叶经数量巨大,且有部分

病害严重,急需进行系统调查、整理,摸清其

布达拉宫保存有珍品贝叶经460多部,近残损程度及病害情况,并登记建档,最终录入

30,000叶,藏量居世界之首。这些贝叶经多数数据库。这些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

为梵文贝叶经写本,主要是十至十三世纪从尼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后续各种保护修复、研究

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传入,在世界范围内也和展示工作的前提。

是稀有的早期佛教原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目前,在国内的文物保护领域,病害调查

化、科技和艺术价值。由于西藏干燥的气候环主要以该材质文物上各种病害的种类、位置、

境和浓厚的宗教传统,所以目前西藏也是世界范围为指标。对于常见材质的文物以已颁布相

上梵文贝叶经存量最大的地区之一[1]。应的行业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如《可移动文物

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资金课题(XZ202101YD0019c);国家专项资金项目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XZLX-BMC-2019-256)

49

应用实践

AI-VIEW

2024年第2期

病害评估技术规程》[2,3]《馆藏××文物病害病害,判断文物本体的保存状况;通过对缺损

与图示》(系列)[4]等。但是,贝叶经类文物目位置的识别和推理,对文物修复进行指导等。

前还没有相关行业标准可供引用。《可移动文冯金牛[9]等采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

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本身是系列规程,涵盖(CNN)对古陶瓷文物图像进行器形分类和断

陶质文物、瓷器类文物、金属类文物、丝织品代研究;Zou等使用FasterR-CNN对缺损的

类文物、竹木漆器类文物、馆藏壁画类文物、建筑构件进行识别和推理[10];同时,还通过训

石质文物等七个类型。在该系列规程中提出,练视觉探测器识别纹饰,对古建上的装饰件进

病害识别分为直接识别和仪器检测两个部分。行统计和梳理[11,12];Wang等利用AlexNet和

其中,直接识别是最基础的,本文中的病害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