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肥胖症
(又称中心型肥胖、内脏肥胖,超重,体重超标,脂肪过多,脂肪过多症。常见腹型
肥胖。常引发代谢综合征(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富裕综合征,死亡四
重奏,代谢性心血管综合征,MCS,MS)。)
肥胖症(obesity,尤其是腹型肥胖)或称中心型肥胖、内脏肥胖。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
作用下引起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脂肪积聚过多所致,它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
尿病、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炎、胆结石、骨关节病、某些癌症和多种心血管疾病
的重要诱因和病理基础。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肥胖是由于下丘脑-垂体
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或性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所致。原发性者主
要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摄食过多,尤摄入过多的脂肪类食物)以及静止不动的生活方式所
致。肥胖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统一。近年主张用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作为衡
量指标。本节主要叙述原发性肥胖症。
据估计,全世界有近3亿肥胖症患者,在我国,肥胖症的发生率也迅速增加。流行病学资料
显示,1998年,我国在14岁至64岁的人群中,超重人数已愈1亿,而且呈现不断增长趋
势,到2002年肥胖的发生率将近25%。据报道,北京市成人肥胖率已高达40%,而且有年
轻化趋势,在1985年至1995年,7岁至16岁的肥胖青少年总人数增长3倍。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肥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
肥胖的形成同等重要。
(一)遗传因素
1.家族的聚集性父母体重均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概率约10%,而父母之一或双亲均肥胖者,
其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分别增至50%和80%。但至今未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和分子机制。
2.肥胖症的分子遗传病因近年在一些肥胖的动物模型中发现肥胖有关的遗传缺陷如ob/ob,
db/db,tub/tub,fat/fat,AVY小鼠基因和Zukker(fa/fa),Koletsky(faK/faK)大鼠基因等。ob/ob
基因,它的表达产物是一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称leptin,正由其基因突变使
leptin失活而导致肥胖症。db/db基因的产物则是传递leptin作用的受体蛋白,其基因突变阻
滞了leptin的信号传导也致肥胖。
但对绝大多数人类肥胖症来说,至今未发现其致病基因,推测,普通型原发性肥胖症可能属
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其基因组机制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脂肪细胞的作用
脂肪细胞最早出现在7~10月的胎儿,此后直至出生前,脂肪细胞体积迅速增大,总体脂量
约占体重的10%。从新生儿直至整个青春期,脂肪细胞数和细胞体积不断增加和增大,以
往曾认为:成年后脂肪细胞数不再增加。近年研究表明:营养状况、激素和各种细胞生长因
子均可使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增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最近研究表明:快速的体重增加往
往由于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而不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同样快速的体重减轻,也主要是
由脂肪细胞的体积缩小而脂肪细胞的数量并无改变或仅轻度减少。脂肪细胞数的增多可能
要求高营养状态或/激素内环境的长期作用。
(三)肥胖与营养、能量代谢的调节
1.营养平衡失调正常成人每日需从饮食中摄取6300~10500kJ能量,其中约20%来自蛋白
质,各40%来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一旦摄入量超过了消耗量,最终导致肥胖。研究
表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平衡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当碳水化合物出
现负平衡时,次日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就增加,反之亦然。因此,高碳水化合物摄入,
因其引起负平衡而几乎不会引起肥胖。相反,高脂饮食很容易增加脂肪贮存而引起肥胖。此
外,运动可通过肌肉活动增加脂肪的氧化、分解,可抵抗脂肪的贮存。
2.进食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多种因子,可通过传入信号途径影响食欲,其中如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CCK),(目前已知存在多种亚型如CCK-8,-33和39)和肠抑素(enterostatin)。
血糖水平的改变也能影响摄食如2-脱氧-D-葡萄糖(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可阻断葡萄糖的氧
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刺激摄食。血糖水平突然降低10%~12%可引起饥饿感,
而静脉注入葡萄糖也可降低食欲。同时,在血糖降低前也会立即出现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升
高,说明神经内分泌反馈机制对食欲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