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4卷第3期海峡人文学刊Vol.4,No.3
(2024年9月)JournalofHumanitiesacrosstheStraits(Sep.2024)
专题:人工智能与文学
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性思辨
马晓,严旭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基于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人工智能写作突破了传统辅助性的生产
工具身份,实现了文学生产主体由“人—机”到“机—人”的转变与置换,对文学的本质属性、创作生产、价值评判等
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下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书写仍然局限于编码与解码的数据转换,并不具备经验知觉与对生命
现象的具身体察,与其说是对人类情感的模拟,不如说是机器情感的传达。在人类中心主义之外,人工智能写作在一定
程度上呈现出机器式的理性美学特征,其经由语词游戏而来的情感性显现也具有了机器式的独有特征,以此,人工智能
写作的机器情感扩展了文学情感的内涵与外延,与人类主体的具身写作一同形构了未来情感写作的多元生态。
关键词:人工智能写作;情感计算;机器情感;文学情感
—————————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767(2024)03-0082-10
收稿日期:2024-05-17
作者简介:马晓,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严旭,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利用AI大语言模型创作并完成了国内首部中文智能长篇小
说《天命使徒》,这是继人工智能介入诗歌写作之后的又一突破。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大量涌现与不断
迭代升级,其逐渐渗透到文学创作领域,在革新文学主体的同时也对文学的本质界定、未来文学的
基本形态带来了冲击与挑战。针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问题,学界主要局限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模
仿人类情感以此得出乐观或悲观的结论,缺乏对情感算法的具体观照。那么,以现有的情感计算技
术为出发点,人工智能写作生成的文字是否可以产生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与文学情感之间是否等
同?二者是何关系?如何共同形构未来文学写作的多元生态?
一、情感计算下的人工智能写作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迭代与升级,尤其是2024年ChatGPT4.0的推出与国内大语言模型的相继开
发,继微软小冰之后,人工智能写作再次“出圈”——用户只需输出指令、提示词与关键词,便可
以在人工智能的协作下完成作品的创作,并在后期不断调整指令、优化内容最终形成一部文学作品。
现下人工智能的写作语言已基本逼近传统对于诗歌、文学语言的要求,无论是其在横组合上的跳跃
性,抑或在纵聚合上的含混性与多义性。但其在情感的传达层面显得较为薄弱,这既是由于创作主
体本身作为机器,缺少具身性的经验与情感,也是由于其语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算法的拼贴与组合,
82
马晓,严旭:人工智能写作的情感性思辨
缺乏情感的整一性。即便其在开发之初内置了情感算法,但其对人类情感的模拟仍然局限在表层情
绪的复制性再现,难以模拟人类复杂、深层的情感,更不必谈在模拟之后情感的自由生成。
(一)情感计算何为
何谓情感计算?皮卡德(RosalindW.Picard)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情感计算”理论,强
调“机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获取和处理情感信息”①。在其看来,情感并非隐匿于深层的无意识
之谜,能通过生理、表情、语言、行为等方式表征,在信息的捕捉与提取下可被量化,并转化为一
定的信息数据。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建模识别、模拟情感,并预测情感的发生。
情感计算延续了明斯基等人所持有的计算主义观,认为一切皆可被信息化、数据化与计算化。换言
- 乡村振兴、双碳、储能、绿色金融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新能源知识科普(本账号发布文档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相关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资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