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材料一:

相较于《彷徨》《故事新编》这两部小说集而言,《呐喊》中蕴含的情感

更加激昂,鲁迅将这本书定义为“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于前驱”的作品,其中“批判”与“希望”的较量不分上下。他自觉在上一轮

的“铁屋子”难题中已经失败过了,所以他怀着沉痛冷静下来,书写自己的反

思,作为对一批更年轻、尚且充满勇气与信心的前驱者的警示,同时也是作为

陪伴与慰藉。他自己处于长久的寂寞中,却见不得别人寂寞。鲁迅就是这样一

名积极的消极主义者,他彻底地否定现有的制度与文化,认识到革命是多么的

艰难,但又寄希望于一批又一批的先觉者醒来,一起撬开地狱的铁门。哪怕再

失望也不会绝望,哪怕喉咙再嘶哑也要发出呐喊,这就是“呐喊精神”的核心

所在。至今每当社会的病灶显露出来,各种灰暗与腌腊被拖带出来时,“呐喊

精神”就会再一次地被强调,只有当有人愿意发出呐喊并召集一批勇士去斗争

时,大众才不至于全然冷漠。

鲁迅对冷漠可谓是深恶痛绝,从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后周边人的遽然冷漠、

留学课堂上中国人对同胞被砍头的冷漠、办报时面对既无人赞同也无人反对的

冷漠……这一切使鲁迅深切地认识到冷漠是摧毁希望的最致命武器。《呐喊》

中蕴含的强烈的“反冷漠”主张体现了作者反思自己在社会的打磨下逐渐变得

冷漠,猛然被真与善点醒,遂在心中竖起一记警钟,誓要用热火淬过的刀子反

复将那些麻木的因子切割去。

“反封建”“反传统”“反麻木”是《呐喊》的三大内核,也是联结、支

撑起这部小说集的骨架。从《呐喊》开始,人们提起鲁迅时常常将其抽象为一

个文化符号,使人自觉联想到冷峻的思考、犀利的批判、深邃的内涵。他始终

是以半抽离的状态冷静而客观地审视着书写对象,寄寓在角色身上的情感绝不

超出理性的界线,只要小说能够发挥出警醒世人的现实功用。

有些人反鲁迅是因为觉得鲁迅多是批判和破坏,却没有提出具体的救世之

道,缺少切实的建设。但其实比起告诉人们一百条并非适用于每个人的“金科

玉律”,让所有人明确一个绝对是死路的方向或许更有价值,此乃“否定”之

意义。鲁迅在《阿Q正传》中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代表的自尊自大、自

轻自贱、软弱逃避的国民劣根性连根拔起,彻底否定人们在外来侵略与内部压

迫下从奴性中获取安慰与快适的生存状态;在《药》中将英雄的牺牲与群众不

关心、不理解的状态构成残酷的对比,否定了当时同群众脱节的革命态势;在

《狂人日记》中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说成是写满了“吃人”二字的流

血簿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而彻底地批判。而鲁迅之所以要在自己的否定

与批判中加上“彻底”与“绝对”的砝码,也是因为他对改革推行之法和国民

劣根性有无比精准的认识——“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当时,

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告一段落,新民主主义政治尚未成熟,在这样一段政治运

动的间歇期内,思想革命的热潮开始掀起。面对这股热潮,鲁迅并没有盲目跟

从,而“常常是慢半拍到一拍”,先产生怀疑,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意识到

了思想革命的巨大潜力与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后,他才投身其中。因此,他

小说中中国思想革命的主题,便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的传声筒”了,而

是与时代产生共鸣,这“一拍之差”中包含了对时代的剖析与反思。鲁迅将文

学与国民精神联系起来,既要与旧社会、旧思想割席,也不会全然依赖新制度、

新思想,以如椽之笔针砭旧中国的种种弊病,以直击灵魂的创作来达到“立人”

的宗旨,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深刻的现代中国的寓言”,把读者

引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潜入精神深层,让读者去看自己眼中的世界,从而使读

者“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路”。

(摘编自吴芷婧《永不褪色的“呐喊精神”》)

材料二:

1933年3月,日本学者山县初男向鲁迅索赠小说,并要求作者题诗。鲁迅

即分别就《呐喊》、《彷徨》各作自题五言绝句诗一首。对《呐喊》的题诗云: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明明只是想借小说来改

良社会,并不想将自己的小说抬进“文苑”,却不料被人们视为“文苑”中人,

便如同钻进了不期然的“文网”一般;而小说中表达的反抗和改造社会的热

文档评论(0)

百年树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一线工作者,省市一线名师,愿意分享优质资源给所有需要的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