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豆菌核病教案.docxVIP

大豆菌核病教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豆菌核病

SoybeanSclerotiniaStemRot

大豆菌核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国外分布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匈牙利、日本、印度等国。我国以黑龙江、内蒙古大豆产区发病重,发病率可达60%~100%,造成绝产。

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以花期危害严重。地上部发病,可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幼苗发病,茎基部呈湿润状变褐,潮湿时病部生长出絮状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苗倒伏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发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初为暗青色水渍斑,后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中心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外具黄色晕圈。潮湿时产生絮状菌丝,叶片腐烂,可提早脱落。茎秆发病(主要侵染部位),多从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斑褐色,水渍状,后褐色变浅近白色,故称白腐病。病斑不规则形,可扩展环绕茎部并上下蔓延,造成折断。潮湿时亦产生絮状菌丝,其中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不收,病轻时部分枯死,种子不饱满。豆荚发病,形成水渍状不规则病斑,潮湿时产生絮状菌丝,病荚内外均可形成菌核。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l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属。

图5-2大豆菌核病菌1.子囊盘;2.子囊及侧丝;3.菌核长出子囊盘病菌不形成无性孢子,菌丝集结成粒状菌核,一般为圆柱状、鼠粪状或不规则形,大小1~4mm×3~7mm。菌核表面黑褐色,内部浅粉色,经长期干燥后变米黄色。菌核萌发先形成褐色子囊盘柄,顶端膨大成子囊盘,一个菌核可陆续形成1~30个子囊盘。子囊盘浅褐色,肉质,直径为1~3mm。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斜列成一排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椭圆形。在子囊间杂生丝状侧丝,无色。

图5-2大豆菌核病菌

1.子囊盘;2.子囊及侧丝;3.菌核长出子囊盘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0~30?C,以18~25?C最适。形成菌核温度范围为5~30?C,适温为10~25?C;菌核萌发温度范围为5~20?C,土壤相对湿度范围70%~80%。菌核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形成的子囊盘柄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菌核对湿热抵抗力弱,在50?C热水中5min或60oC中1min就死亡。但干燥条件下,70?C在10h后其存活率仍达75%。菌核对低温抵抗力很强,在北方土壤中可安全越冬。形成子囊盘的温度与菌核相似。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35?C范围内都可发芽,以5~20?C时发芽最快,侵入适温为15~25?C。子囊孢子耐干燥,在干燥环境下经2个月后,只要有85%以上的大气湿度,子囊孢子发芽率仍为100%。但日光直射4h,子囊孢子即丧失发芽力。菌丝生长最适pH2~8,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pH6.0~9.7。缺乏氮素时,菌丝生长衰弱,形成菌核少,反之则菌丝生长茂盛,形成菌核多。碳素营养供应不足时,也影响菌丝和菌核的正常生长发育。

大豆菌核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64科225属383种植物,而以豆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茄科为最重。在生产上受害最重的作物除大豆外,还有向日葵,油菜、甘蓝、菜豆、胡萝卜等。大豆菌核病侵入的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毒素使病部软化腐烂落花落叶。该菌生理分化现象不普遍,变异较少。

病害循环

此病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堆肥和病残体内越冬或越夏。土壤和病残体内的菌核是此病主要初侵染源。大豆菌核病在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即气候适宜时土壤表层的菌核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成熟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喷射高度可达80cm,漂浮在空气中,随气流传播,侵染大豆茎及其他部位。此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对本病影响不大。在相对湿度达85%以上的田间小气候条件下,受害茎叶的菌丝体通过接触或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混杂在种子间菌核可随种子调运远距离传播。

大豆菌核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大豆植株表面萌发后产生压力胞,并借助侵入丝机械压力直接侵入寄主,或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寄主。侵入寄主的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毒素,使病部软化、腐烂、落花、落果。该菌不能直接侵染健康的茎叶而只能侵染花辨及老、黄叶。所以茎、叶上的病斑先发病于中下部。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栽培和耕作制度等。

地表温湿度直接影响菌核的萌芽,子囊盘的形成和子囊孢子的成熟;空气湿度则影响子囊孢子的萌芽与侵入。由于大豆菌核病菌对温度的要求范围较广,所以流行的关健是湿度。据东北农业大学报道,大豆开花期旬降雨量?50mm,发病率高达30%以上;旬降雨量?30mm,发病率为15%左右;旬降雨量?17mm,病害不能流行;旬降雨量?10mm,基本不发病。此外,除降雨量外,空气相对

文档评论(0)

子不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平安喜乐网络服务,专业制作各类课件,总结,范文等文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感谢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