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楹联知识与欣赏一楹联的起源楹联出现的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对偶句之所以发展成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第三,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
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遇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挽联)书从疑处翻成语;文到穷时自有神。(郑板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蔡元培)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无情对: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观美女华瓶盛粪叹凡夫甘愿投泥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也者;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穷教师自嘲联--佚名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相对,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阎若璩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蔡福田中国诗体裁的变化:1、先秦杂言诗,以诗经为代表。2、楚辞,以离骚为代表。3、五言诗,首先出自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建安时期‘古诗十九首’使五言诗达到极高水平。整个秦汉时代七言诗都没有成熟,但有零星的七言诗句。4、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5、文人诗歌全面兴起,五言诗为此时中国文学的正宗,七言诗得到成熟。三曹、陶渊明、二谢、鲍照等都是重要诗人。6、沈约等人的声律论、齐梁宫廷艳体诗、南朝民歌等体式为诗歌的格律形式成熟打下基础,为唐代近体诗的完善作了重要探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