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浅析课堂生成引发核心问题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老师已不能“预设”教学,而要根据师生互动发展情况,“生成”教学,才能让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感受到问题的贴切性,提升学生自己想解决核心问题的兴趣,这样的问题导学才是有动力、有效率的。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核心问题,以帮助教师解决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具体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创生、比较思维;利用“错误”。

关键词:生成,认知,比较思维,利用“错误”。

引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发展要求,因为教育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和安排。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成”是现阶段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所谓“生成”,即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积极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预设”与“生成”对立进行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互相补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生成”为基础,提升学生自主提出核心问题的积极性。只有通过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和新思想所进行的反思,是教师产生的问题。这一点上,教师工作是否能够进行恰当的把握问题生成的时间,就是最为关键的。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生成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生成性问题,教师做出合理的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教师在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时,怎样应对、怎样处理与预定教学内容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通过认知冲突生成核心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请写出5个数字,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学生都埋头认真的写着,不一会,一名最先举手的女生获得了上台答题的机会,她很高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图一这样的答案。

可以看出,这与我出题的初衷不一致。我急忙询问还有没有愿意试一试的同学,我用眼瞄了一下,让写对了的同学上黑板重新写出来,快速的离开了上一同学的答案。这里,我就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没有及时抓住这位同学的核心问题,并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该女生由于认知的冲突将“5个”理解为“5”,而且,把从小到大理解为从矮到高。

在生活中,学生对“小”和“大”的感知,更多的是物体本体的大小,但是从数学的眼光来看,“小”和“大”是和体积、高矮等都有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与此相类似,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也要经历一个个不断突破原有认知平衡,达成新的平衡的过程。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要素、教学情形及认知冲突。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方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知识,也不要满足于自己所教的内容,而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性,让学生根据情况能参与教学活动。

在一本文献上我有幸看到了李志刚老师教学的一个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李老师在“初步认识分数”的课堂上,当学生知道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这个苹果的1/4后,李老师让小朋友利用刚分发下的纸按1/4对折起来,并涂上颜色表示。学生们纷纷拿起纸,动起手来,开始折纸。学生们都折好了,李老师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折纸粘贴在黑板上,和别的同学一样的就不用粘了。”同学们纷纷上前,在黑板上粘贴各自的作品。这时李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平均把纸折成八份,并在其中的一份上涂了颜色,于是,李老师让孩子把他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方。全班同学交流时,李老师有意把这个孩子的作品放在最后讲解。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

生1:彩色部分不是1/4,而是1/8。因为他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就是1/8。

师:那么这样的3份是多少?4份呢?5份呢?6份呢?你们觉得他折得怎么样?生2:乱折。

生3:没按老师要求折。

生4:他开小差了。

生5:这些是这些3/8、4/8、5/8、6/8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6:是这位同让我们认识的。

生7:我们得感谢他。.......

可以看出,由于认知的冲突那位同学折出的图形显然不符合李老师的“预设”,但李老师并没有按“预设”对其进行简单的对和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借用了这一“生成”的资源引发了核心问题,推进了教学进程,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通过比较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我意识到:教师的预设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孩子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以教案为范例,将知识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对动态生成的问题进行处理,变“废”为宝,将其演变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生成”的教学效果自然会超越“预设”。

二、通过比较思维生成核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