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导语】咬⽂嚼字”是⼀个成语,它⼀般被当作贬义词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来指“
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但在朱光潜先⽣的这篇⽂章⾥,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章或写作时,要有⼀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精神。实际上,我们学习语⽂,就需要这种咬⽂嚼字“”的精神。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些好的⽂章时才能领会作者
的匠⼼;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质兼美的好⽂章。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设计
1、使⽤教材:⼈教版⾼中《语⽂》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嚼字》
2、教学⽬标:
(1)知识与能⼒:理解⽂章内容,掌握⽂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法:布置学⽣在课前预习课⽂,理解⽂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学习过程中咬⽂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章是朱光潜先⽣的⼀篇随笔,同时也是⼀篇短⼩精悍的议论⽂。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
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议论⽂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
路;⼀⽅⾯引导学⽣培养咬⽂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独
⽴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到⾃⼰的学习中。
6、教学⽅法:⾃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P.1课题]
2009年9⽉4⽇,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五中学调研时说⼴⼤师“⽣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为⼈梯,奋
⽃当以⾝为先。⾃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家⼀起朗读⼀
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P.2]
做学问也好,⽣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
神的⼈。
(⼆)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现代美学家、⽂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代表作品:《⽂艺⼼理
学》、《谈美书简》、《西⽅美学史》等。
⼈⽣格⾔:以出“世的精神,做⼊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要关注本地的名⼈。
2、他的⼈⽣格⾔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强不息的写照,⽽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
完成的。
(三)粗读课⽂,把握论点
请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思考问题:
1、咬⽂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它来作为⾃⼰的观点,⼀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中
找⼀找作者是怎样阐述⾃⼰的观点的?
(学⽣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嚼字,在表⾯上像只是斟酌⽂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学,⽆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深⼊分析
1、为了让⼤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章最后⼀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个实例,说明咬⽂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么?
(学⽣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不仅不是随便举的,⽽且是⽤⼼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是关于⽂字修改,⼀⽅⾯是有关联想
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字修改的例⼦: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诵读修改前后的句⼦来体会咬⽂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种改法,却产⽣两种不同的效果,⼀个成功,⼀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不可以千篇⼀律的修
改,应分析句⼦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P.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