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精选8篇) .pdfVIP

2023年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精选8篇) .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年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精选8篇)

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篇1

通过安全教育学习,我收益颇多,得到了很大启发,除了学校的安全事故以

及校外的意外事故以外,让我们同样能在生命安全方面受到威胁的就是各种自然

灾害,而往往最让人措手不及的就是自然灾害到来时我们的无能为力。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所以,我们

学生应当积极去了解采取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危害后的严

重性。近年来世界各地地壳及活动不稳定,引发多处地震和海啸事故,拿最近发

生的日本地震来说,其造成的损失已经不是单单地震带来的了,还有海啸以及核

污染。这么巨大的灾难,日本的人员损失数却不大,尤其是在地震中存活的人很

多,这与他们平时注重地震安全教育是分不开的。

总之,我们要培养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

减灾的意识,积极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自然

灾害给大家带来的损失。进而,我们也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从源头上控

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心得体会篇2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

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

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

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

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

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

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

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

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

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

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

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

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

用。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

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

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

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

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

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

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

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

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

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

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

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

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

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

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

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

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

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

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

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

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

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

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

文档评论(0)

187****54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