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 .pdfVIP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解析版)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济宁三模)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

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

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

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雇人在边地屯垦……是为商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在边地用粮

食换盐,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这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

商屯是一种在政府组织下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传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仍然存在,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商屯的出现,没有明确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商屯这种通过

农业生产种植换得另一种物品的方式实际上仍然属于传统的生产关系,而非新的生产关系,

排除D项。

2.(2023·江苏南京一模)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

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

思想()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可知,下

定决心用功,而只要安心用功还怕没有果实么,体现了王阳明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

发进取,故选C项;“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强调立

志用功,功到自然成,并非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并不强调探究客观世界,排除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而材料中王阳

明以种树为例,强调用功,而非“致用”,排除D项。

3.(2023·湖北武汉模拟)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

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荻港业藕、湖跌断头业苇、棣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

蚕,捻棉为绸尤工”。这反映明代湖州地区()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

C.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

D.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州地区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的范畴,出现了多层次的经济作物

种植,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A项;白银的大量流入使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

材料并未提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高产农作物主要为

粮食作物,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

除D项。

4.(2023·山东德州三模)清朝初年,“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

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番禺、东莞、增城一带“其蔗田几与禾田等”;雍正年间,广

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农业开始出现多种经营方式

B.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其

蔗田几与禾田等”“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可知,广东地区大量种植

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表明当时广东地区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故选B项;在清朝

之前农村就已经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初年广东地区大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

济作物,而在清朝初年之前中国就已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农

作物品种不断增加”的结论,排除D项。

5.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

半,全借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文档评论(0)

130****64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