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谚保护和继承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pdfVIP

中国农谚保护和继承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谚保护和继承的多样化路径探析

作者:张宇胡泽学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1期

摘要:中国农谚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数量庞大且内涵深厚,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中国农谚对于延续农耕历史文脉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农谚的保护和继

承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文章从“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学科

建设与科研创新、全民宣教与数字化共享平台搭建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寻中国农谚保

护和继承的多样化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农谚;保护;继承;多样化;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42

引言0

《中国谚语集成·总序》中说:“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

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中国农谚属于谚语的一类,是由农民长

期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积累所得,对农业生产有一定指导作用。谚语中绝大多数是农谚,据统计

农谚约占谚语的70%。《中国农谚序·》将农谚定义为:“我国历代的劳动农民,以精炼生动的

简短语言,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农业生产经验的农谚。”由此可见,农谚是由广大

劳动人民创造流传,广泛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民间口头文学。通常情况下,农谚有狭义和广

义之分,两者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农谚体系。狭义农谚是指与耕作种植有关的谚语,广义农谚

不仅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还包括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气象、节气谚语和事理谚,以

及描述农民心理状况、生活处境、经济地位的农谚等。

中国农谚历史悠久,起源于文字出现之前,大致与农业起源一致。清代杜文澜《古谣谚》

云:“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最早的谣谚,其实就是农谚。经过历代劳动

人民口耳相传,中国农谚广为流传。中国古代许多经典农学著作中均有农谚的大量辑录,如汉

代崔寔的《四民月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郝懿行

《宝训》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农谚的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

工作开始得相对较晚。最早是1937年费洁心主编的《中国农谚》,共收录中国农谚5953条,

并做了分类。随后,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中国农谚》(上、下册),收录、编辑

了中国农谚31400条,是中国历史上搜集、整理中国农谚最多、最全的一部著作。

中国农谚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且价值突出,是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凭

借物。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先生曾对农谚价值给予高度认可:“农谚是千百年来农民生产经验

的结晶,它是特殊的产物,是农民被剥夺了识字权利以后,农民自己口写‘、口传’的农‘书’,

它们对于指导历代农民从事生产,的确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

国农谚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全社会范围内也正在掀

起一股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热潮”。然而,中国农谚的保护和继承仍然面临着重视程度不一、

保障体系不健全、科研成果不足、传承主体弱化、传承利用模式单一等诸多现实困境。因此,

积极探寻中国农谚保护和继承的多样化体系构建路径,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助

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

唤回情感记忆1.1

中国农谚属于民间口头文学,通过劳动人民口传心授,在民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广大

劳动群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乡土文化”。《古谣谚序·》云:“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意是说,民间的谣谚是民

众情感宣泄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与群众社会生活联系最緊密,抒发的是民众最直接最真实的心

声。其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劳作情感

记忆,是研究传统农业历史文化变迁的珍贵语料。可以说,中国农谚不仅仅是传统农耕背景下

农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历史还原,更是民众情感与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达。

现代社会正在面临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多项变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

生根本性改变,中国农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困难重重。首先,随着5G无线网络和数字信息技

术的飞速发展,文字、图像、

文档评论(0)

158****9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