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常规
目录
1、心悸中医护理常规 1
2、不寐中医护理常规 4
3、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7
4、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常规 10
5、鼓胀(肝硬化腹水)中医护理常规 13
6、癃闭(前列腺增生)中医护理常规 16
7、眩晕中医护理常规 19
8、头痛中医护理常规 22
9、痛痹(痛风)中医护理常规 24
10、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护理常规 27
11、瘿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护理常规 30
12、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33
13、原发性肝癌中医护理常规 37
14、宫颈癌中医护理常规 42
15、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常规 46
16、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常规 49
17、疝气(腹股沟疝)中医护理常规 52
18、面痛病(三又神经痛)中医护理常规 55
19、肩凝证(肩关节炎)中医护理常规 57
20、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60
21、肋骨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63
22、胫骨平台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65
23、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68
24、锁骨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70
25、脊柱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72
26、项痹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76
27、便秘中医护理常规 80
28、肛裂中医护理常规 83
29、久痢(炎性肠病)中医护理常规 87
30、痛经中医护理常规 91
31、癥瘕(异位妊娠未破裂型)中医护理常规 94
32、癥瘕(子宫肌瘤)中医护理常规 96
33、手指伤筋(肌腱损伤)中医护理常规 99
34、蟹足肿病(增生性瘢痕)中医护理常规 102
35、痿病中医护理常规 105
—1—
心悸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心悸
西医病名:心律不齐
定义:因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
二、临床表现
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于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3.阴虚火旺证:心悸易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心血瘀阻证: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三、临证护理
(一)心慌不宁
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神色、汗出等变化。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4.耳针治疗:可选择心、肾、副交感等穴位。
(二)胸闷心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
3.密切观察舌苔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弱,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测呼吸、血压。配合医生抢救。
4.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耳针治疗: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6.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7.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g,琥珀粉1.5g。
(三)水肿
1.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水钠摄入量。
2.遵医嘱给予少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饮食,忌饱餐。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避免推、拉、扯等动作,预防压疮。
4.应用利尿剂观察用药后效果,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5.形寒肢冷者注意保温,可艾叶煎水浴足,温阳通脉促进血液循环。6.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温服,攻下逐水药宜白天空腹服用。
四、饮食护理
1.饮食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心阳不振证: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3.阴虚火旺证: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4.心血瘀阻证: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及肥甘厚味、忌食动物油脂及内脏,鱼子、虾、蟹子黄、蛋黄、富含胆固醇应慎食或不宜食。可用少许红花酒20ml,每日小酌,有活血通脉作用。
五、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心阳不振者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