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总论
1总论
1.1评价任务的由来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距大同市中心约12.5km。集团公司
下属塔山建设项目是集煤矿开采、洗选、坑口电厂(规划)、高岭岩煅烧、水泥建材(规
划)于一体的综合环保型建设项目。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基于建设大型煤电能源基地和煤
电综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提高塔山建设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建设塔山2×600MW坑
口电厂是十分重要的。
塔山2×600MW坑口电厂建成后电力除满足本省自用外,部分电力将送往京津唐地
区。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该地区装机容量长期无法满
足负荷发展需要,需靠山西和内蒙“西电东送”、以及外网电力的支援。在考虑了蒙西电
网送电以及东北电网送电后,预测2005~2010年京津唐电网仍将有不同程度的缺电。另
外,山西电网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电,本工程的建设将对缓解京津唐电网以及山西地区
的缺电局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政策鼓励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优化组合,大力提倡煤电联营,发
展、建设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和优化矿区产业结构,为矿区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好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4]864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燃煤电站项目规划和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中优先规划坑口电厂,
鼓励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和矿井水作为电厂水源。大同煤矿集团塔山2×600MW
坑口电厂工程属于坑口电厂(燃用塔山矿井原煤,胶带输煤距离1.3km),利用大同煤矿
集团赵家小村污水厂中水作为水源,同时采用直接空冷技术降低水耗,符合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4]864号要求。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别以晋发改产业函[2004]9号文、晋发改产业字[2004]89
号文将塔山电厂2×600MW机组列入山西省“十五”、“十一五”外送电新建项目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
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该建设工程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
环境影响报告书。大同煤矿集团塔山2×600MW坑口电厂筹建组于2004年3月委托煤炭
工业太原设计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评价任务后,我院立即组织开展了环评的前期工作,赴现场查对拟建工程厂址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1—国环评证甲字第1303号
1总论
和灰场周围环境状况进行了实地踏勘,收集了有关技术资料,并参考了省、市环保部门
对本项目环评的意见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塔
山2×600MW坑口电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作为本项目环评的工作方案和报告
书编制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评司一处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于2004
年4月9日复函,要求本项目直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火电项目的特点和环评大纲的要求,我院对该建设项目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概况、污染源等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了解,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委托大同市环境监测站
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委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进行了污染气象观测;山西省环境
保护局对选用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批复;山西省和大同市环境保护局对项目污染物排放总
量进行了批复;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塔山2×600MW坑
口电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4年12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山西省大同市主持召开
了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查会。根据与会领导、专家的意见和会议形成的评估会议纪要,
我院对环评报告书进行了认真的补充、修改,完成了《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塔山
2×600MW坑口电厂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本)》。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山西省环境保
护局、大同市环境保护局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
程有限公司和建设单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省内外环保专家给予了大力支
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1.2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
1.2.1评价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