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金融与经济2024.10
FINANCEANDECONOMY
企业双元创新是否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
——基于宏微观视角的实证分析
■曹润民,陈海龙,李阳,张景艳
[摘要]基于微观与宏观结合视角,选取2010—2021年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数据,
研究企业双元创新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突破式创新赋予生产要素高
质量属性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企业渐进式创新对其影响效果不显著;突破式创新会
优先促进新质生产力技术和产业创新,在生产要素创新的作用效果层面存在时滞性;在高
科技企业、大型企业和高管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中,突破式创新赋予新质生产力高科技和
持续性发展动能属性。
[关键词]企业创新;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F061.1;F1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69X(2024)10-0024-14
DOI:10.19622/j.cnki.cn36-1005/f.2024.10.0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特困连片地区返贫风险测度及巩固脱贫长效机制
研究”(21BMZ0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新疆产业承
接的行业选择及路径研究”(2021D01A55);新疆社会经济统计与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招标
项目“新疆碳排放责任承担份额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XJEDU2024J098)。
[作者简介]曹润民(1993—),四川巴中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讲师,硕
士,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陈海龙(1984—),甘肃陇西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
数据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李阳(1998—),新疆
塔城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张景艳
(1996—),甘肃静宁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
易、企业经济。
一、引言质量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生产力,是摆脱低效
科技创新赋予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新、模式能、高消耗的生产过程,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
新和动能新等属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征,是“新”和“质”的蜕变,代表生产力能级跃迁
要素(尹西明等,2024)。其中,突破式创新已成(沈坤荣等,2024)。因此,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
为世界主要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会推动产业和技术不
竞争力的重要“利器”。如何在突破式技术创新断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赵若男等,
持续涌现的今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2024),从而为中国传统生产力向“新质”跃迁提
更多突破性技术,并加快其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供持续性动力。
对中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目前,虽有少数文献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
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贾若祥等,2024)。产力联系起来,但缺乏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创
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发展格局下与经济高新成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比研究,尤其是
24JRYJJ
企业双元创新是否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宏微观视角的实证分析
缺乏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与中国宏观新质生产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形成新质生产
力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同时,目前学界对于“新力。一是创新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杜传
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机制和内涵忠和李钰葳,2024)。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
特征上,探究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此化、智能化手段赋予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较高
外,微观企业层面创新指标的度量较为困难,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