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必1)统编版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docxVIP

高二(选必1)统编版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高二(选必1)—统编版—历史—第二单元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学习重点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学习难点

基于“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间变革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争”与“变”的经济根源

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的新变化和从唯物史观分析其影响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本课的逻辑框架。

【史料1】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经济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史料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史料3】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史料4】“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春秋公羊传注疏》

几点认识:

1.历史事物发展具有缓慢性、连续性、渐进性和螺旋上升性。

2.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等务必渗透唯物史观,体现概括性。

3.历史现象之间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维的。

“争”与“变”的政治变革

问题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和趋势?并分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和影响?

史料5: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史料6】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7】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刘向《战国策》

问题3:根据教材,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实质,并从百年视角反思商鞅变法的影响。

史料8: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问题4:两幅地图主要不同?这样的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史料9“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而是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

战乱客观上推动人口迁徙、文化传播,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三)“争”与“变”的思想解放

史料10: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史料11: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形成不同学派的局面。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互动探究】假如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请同学选用一家学派思想来说服我,采用你的学派思想治理国家。(注意运用唯物史观、史论结合加以分析)

实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思想解放: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小结】

【思维提升】

有人说春秋战国既然是“大动荡”时期,那又如何实现“大发展”呢?两者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和依据。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答疑

(2023·高考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文档评论(0)

云一就是云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