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ICS65.020CCSB16
DB43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1946—2020
辣椒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integratedpreventionandcontrolofpepperanthracnosedisease
2020-12-29发布2021-03-29实施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3/T1946—2020
I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发生流行规律 1
5病害诊断 1
6防治原则 2
7防治技术 2
8防治档案 4
附录D(规范性)辣椒炭疽病农药防治方法及农药安全间隔期 5
附录E(资料性)辣椒炭疽病防治档案 6
DB43/T1946—2020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湖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安乡县植保植检站、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双峰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长沙县农业农村局、湖南农业大学、长江师范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卓、谭新球、张政兵、刘勇、张德咏、潘求一、张战泓、王培、陈建芝、刘欢超、刘箐、彭可为、罗路云、张城嘉。
DB43/T1946—2020
1
辣椒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辣椒炭疽病术语和定义、发生流行规律、病害诊断、防治原则、防治技术、防治档案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辣椒炭疽病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7980.33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辣椒炭疽病Pepperanthracnosedisease
辣(甜)椒炭疽病由子囊菌门、小丛壳科真菌侵染所致,主要包括红色炭疽病菌、黑色炭疽病菌、黑点炭疽病菌、尖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等5种病原菌,辣椒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3.2
发病率Infestedplantsrate
指发病植株占所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
4发生流行规律
4.1病菌以分生孢子附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4.2病害发生适宜温度为24℃~33℃,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辣椒炭疽病始见于叶片,后期随着温度的增加,辣椒炭疽病株率增加,危害辣椒果实。
5病害诊断
5.1病菌侵染叶片,初期病斑处褪绿呈水渍状,慢慢扩大,病斑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
DB43/T1946—2020
2
5.2病菌侵染果实,初期病斑表面为水渍状,逐渐扩展为褐色凹陷、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上生有黑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5.3病菌侵染茎部,呈梭形或不规则病斑,纵裂凹陷。
6防治原则
6.1根据辣椒炭疽病在露地和大棚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结合气象资料,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防治。
6.2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害作用。
6.3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控技术。
7防治技术
7.1培育无病壮苗
7.1.1选种
选用抗病、高产、优质的品种。
7.1.2种子消毒
7.1.2.1播种前先将种子在阳光下晒4h~5h,并每隔1h翻动1次,使其受光均匀。
7.1.2.2把选好的种子放在55℃温水浸种15min或购买包衣种子。
7.1.3苗床准备
7.1.3.1苗床宜选择排灌方便的田块。
7.1.3.2育苗前,应彻底清除苗床枯枝残叶和杂草,深耕土壤30cm左右,边耕边撒上生石灰(80g/m2~
100g/m2)进行土壤消毒,并把土块敲碎整理成高畦。
7.1.3.3宜施用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43T 1705-2019 杂交辣椒纱网大棚制种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1-2020 油葵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3-2019 天麻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4-2019 鹿茸菇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5-2019 花脸香蘑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6-2019 黑皮鸡枞栽培技术规程.docx
- DB43T 1727-2019 柑橘半穿刺线虫检疫鉴定LAMP法.docx
- DB43T 1759-2020 有机热载体炉事故应急救援规范.docx
- DB43T 1760-2020 在用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评估规则-观览车类.docx
- DB43T 1722-2019 杏鲍菇分级规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