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复习:4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含解析.docVIP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4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考点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6·全国卷Ⅰ·T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由材料可知,贝壳堤的形成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而此题表述是海水搬运泥沙堆积

错误

B项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长期堆积,使得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正确

C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而形成,并非海水搬运泥沙堆积而形成

错误

D项

贝壳堤以及海水堆积泥沙形成新的海岸,量小,强度低,并不能迫使河流改道,且河流改道应在内陆地区发生,不会在河口发生

错误

第3题,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口线经多次位置的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

4.(2016·江苏卷·T2)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握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注意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不同。

【解析】选C。画③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沉积作用,沟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误区警示】黄土高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不同

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则是流水的侵蚀作用,是水土流失加剧而形成。

5.(2016·江苏卷·T20)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双选)()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联系地转偏向力和凸凹岸判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解析】选BD。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容易被侵蚀;凸岸和凹岸相比,凹岸更容易被侵蚀,凸岸泥沙堆积。图中①②相比,②是凹岸且是左岸,更容易被侵蚀;③④相比,④是河流的左岸,容易被侵蚀。

(2016·江苏卷·T21、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7.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断方法,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解析】6选AD,7选AC。第6题,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①所示箭头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

正确

B项

②所示箭头表示沉积物变成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

错误

C项

③所示箭头为变质岩变成沉积物,应为外力作用

错误

D项

④所示箭头为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

正确

第7题,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项

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正确

B项

图中显示自然界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错误

C项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将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正确

D项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表面不断增温,而不是地球内部增温,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

错误

8.(2016·北京文综·T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平顶海山

文档评论(0)

131415161718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