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观后感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一开始就放进了余秀华的这首《麦子黄了》,选得有代表性,因为它涵括了很剩余秀华及其诗歌写作的信息。它写了她家的位置——横店,写了她的家人——父亲,写了一个农民日常打交道的作物——麦子,还有“月光”、“深夜”,还有它描述的“白”,这些都是余秀华诗作里常见的关键词。最后,她变成了一只麻雀,就像“心适宜守着家”的艾米莉狄金森,同样自比过一只麻雀:“在那里拾掇/巧妙地用枝蔓筑造/我永久的安乐窝。(蒲隆译)”

艾米莉狄金森,自从湖北横店村的余秀华走红以后,这位19世纪著名的美国女诗人就不时被或是媒体或是诗人拿来跟余简单直接地比较上了。她们是有相似之处:第一,她们都是孤单地创作,一个是三十年久居家室把诗行写成一本又一本,生前却从未发表,一个是因身有残疾历经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偏于农村一隅写诗度日,以求平静;第二,她们都有各自的矛盾属性,一个对宗教既是信仰又是调侃,一个为人自负好强而又难掩深处的自卑;第三,她们的诗都乏见社会政治题材的关注,与各自所处的大时代没有太多的融合之处,更多的都是情爱、人性与自然。

然而,狄金森的“枷锁”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装上去的,余秀华的“枷锁”则是与生俱来而又无法摆脱的。我理解这种比较可能是来自于“诗歌界大发现”的激动,又或是两者相似的孤独内核,但把一个诗歌意象复杂,连诗中的破折号都被之后人研究一番的大家套在余秀华身上,一下子将其推至高位,无疑会是一种“捧杀”的伤害。余秀华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自己并不喜欢这种比较,她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看过很多关于余秀华的采访,有电视节目也有文字媒体,第一感觉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这种聪明不是说智力上的优越,而是说为人处事融合了很多看起来与她不对衬的人情世故的技巧。她虽然不是能说会道,但绝对是思维清晰,看得通透,擅于应对各种媒体,时而拒绝无聊,时而迎合猎奇,各取所需。有记者问她“觉得什么样才算真正的诗歌”,她回答“你去网上百度一下就有标准答案,我那里至少没有标准答案”。在一次采访中她说她的热点话题只是一个社会新闻,新闻具有时效性,“标题党”的劲头早晚会被时间冲刷掉。有个公益组织觉得她作为公众人物能够为残疾人群体做个什么项目,她很礼貌也很理性地分析她目前潜力的欠缺而担不起重任。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围绕余秀华呈现了城市和农村这样两个空间。在城市里,由于余秀华出版了两本诗集和成为当地作协副主席,她要出席各种发布会和研讨会,参加大学演讲,到电视台录制节目。她在聚光灯下穿行,应对抛过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应付自如。理想国大众馆主编杨晓燕让记者提前准备了问题,打算给余秀华先过一遍,她一口拒绝,说要即兴问答。她仿佛一位老手,不会跌进任何一种套路。而在农村,家庭和疾患是她最大的牵绊,与丈夫闹离婚,与母亲闹矛盾,摇晃着身体去割草去喂兔子,日常起居的很多细节都被拍进去,这才是那个有着农村生活底色的把所有顽强摁进诗句的余秀华。

余秀华给自己的排序首先是女人,然后是农民和诗人。导演范俭在纪录片中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这个顺序。整个影片,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女人,自小背负患疾的躯体与生活抗衡,利用阅读与写诗疏解心中的积郁和躁动,因精神层面的差距无法填补而争取与丈夫离婚,争取父母的谅解,她并不在乎外人的道德成见。至于诗人这个身份属性,更多的是靠城市里那些熙攘的活动来观之一二,影片并没有明显反映余秀华如何以生活入诗,只是拍了一下她的诗稿,她书桌上的书籍,她敲着键盘或是输入她的诗句或是上网与诗友交流。或许范俭这次拍片的经历,日后会在她的诗集上占有一页吧。

影片多处以字幕卡的形式穿插余秀华的诗,诗的选取都对应当时的镜头资料,偶尔也会配上她的摇摇晃晃的朗读。雪花匝地,流水潺潺,光亮的蜘蛛网丝,静谧的残荷等组成的空镜,反映了在农村的余秀华大部分时间的安静,这也是她心里心外都追求的一种状态。

余秀华的诗,是野生的,她没有师承何人,也没有倾于何派,她有自己喜欢的诗人,有淬炼生活成章句的潜力。她写村子,写父母,写自己,她把家庭的冷暴力写成了“诗暴力”,她把情感托付给诗作中或虚构或真实的男人,她写感情,写欲望,写春天,写月光,写植物,写泥土,写蓝也写白。只要你多翻几篇,你就很快能够发现她终归在写挣扎与疼痛这样的主题。她的诗篇幅简短,没有复杂的意象,但也不失抽象之作。然而,在一片的赞誉声中,沈浩波曾撰文这样评价她:

无论是从其诗歌的整体水平看,还是审视其中的局部的语言、内在的情感与精神,都没有太多可观之处。再客观一点说,余秀华的诗歌已经进入了专业的诗歌写作状态,语言基础也不错,具备写出好作品的潜力,但对诗歌本身的浸淫还不深,对诗歌的理

文档评论(0)

胖叔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档大家享受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