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论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意境论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可上溯至《庄子》。庄子不仅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如“荣辱之境”、“是非之境”和“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等。古“境”字一般是指疆域或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这就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后来,刘勰便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思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

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相传为王昌龄所做的《诗格》中,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指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在《诗式》中把意境研究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

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意境论的研究领域。

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明人陆时雍重点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清人王夫之深入研究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他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的意思。

综上所述,文学意境可以界定为: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文学意境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情景交融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景中藏情式。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深浓。

第二种,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有时甚至全不写景,但景物却历历如现。

第三种,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和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3.生命律动

生命律动是意境的本质特征。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它具有三个特点:表诚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

4.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是其美感特征。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更为充分,它是由意境传达的极美的韵味,是意境必备的审美效果。

文档评论(0)

教师阿秀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994年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在高中教坛深耕30年。删除教案书写、解题思路咨询、试题命制与解析。多年来,担任语文学科组长、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等职务。现仍服务于教学一线,研究高考。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2月1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