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新闻反转.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新闻反转

作者:潘晓霜?时间:2016-12-09

?

【摘要】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关键词】东北农村礼崩乐坏舆情反转

[Abstract]DuringtheSpringFestival,anarticleentitledtheSpringFestival:achronicleofaggravationofNortheastVillage.ReturningdiaryarticlesbyWeChat,micro-blogforward,causedwidespreadconcerninthecommunity.XinhuaNewsAgencyreportersin-depthincidentinvestigation,foundthereturninghomeofdiaryisnot,thepaperdepictsthefallingofceremonytime,peopleandplacesarefictitious.

[Kyewords]NortheastruralareasFallingofceremonyPublicopinionreversal

【案例概述】

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作者高胜科在文章开头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文中描绘种种触目惊心的事例如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一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事件反转】

新闻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高胜科本人承认“春节并未返乡,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均为虚构”。据了解,2016年春节假期,《财经》杂志社要求记者返乡,每人写一篇返乡日记,高胜科便上交了此文。原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财经》杂志社的初衷很好,可惜被个别记者“念歪了经”。2月26日晚,《财经》杂志在微信公众号作出说明与致歉。“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我们深表歉意。”同时,该致歉文章还附上了当事记者高胜科的致歉内容。

【案例分析】

虚假报道,吞没的不只是一个村庄

一个媒体人的假期“作业”,变成涉嫌虚构的新闻报道;一个原本隐藏文中的低俗细节,成为轰动网络的文章标题;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填版”之作,成为点击量惊人的话题……从中可以看出,一则虚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网络舆论环境、社会生态都会造成不小的损害。

“每年春节,农村就出新闻。个别记者受情感因素激发酿成一个凋敝的故乡,有失客观全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是文学故事,不能因为是微信公众号就降低专业要求。”张涛甫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媒体要讲导向,新媒体也要讲导向。互联网语境中,博人眼球的内容很容易“标题党化”,只会满足少数网民的低级趣味,社会影响很坏。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也有“公序良俗”

我国为遏制不实报道、虚假新闻,出台了各种规定。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明确:“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违反规定将给予警告、罚款、吊销其新闻记者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原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对新闻报道规范进行细化,规定新闻记者“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改变或者杜撰新闻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要求新闻机构坚持“三审三校”,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

少数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张涛甫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绝不能人云亦云,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应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