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近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美):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内涵: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
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性质: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如何揭密专长?
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1.新教师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教学≠传授知识
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
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
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尤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
授课难度、如何为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学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
教“育心理学”方可掌握。
教学经验对教师成长作用
教学经验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经验本身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新教师所观察到或经历过的教学并非都是成功的,因此这种经验不能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滥用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不考虑自身特点与学生情况,也无助于教学能力
的提高。
因此,除了教学实践之外,新教师应该学习各类理论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等),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并主
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2.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3.专家型教师:
学科知识专长、课堂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4.基于知识对教学专长的解释
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
需要专业水平知识。
需要不断反思,并使日常工作和事务逐渐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培养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
新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困境
结论
教育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面对新学生、新情境、新材料。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书会预
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必须依靠自己在充分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的
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索,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自我教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育专家。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从生到死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