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肾脏的渗透梯度
在肾髓质由于髓祥升支粗段对NaCI的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高通透性,
使小管液中的溶质进入肾髓质组织间液,造成肾髓质的高渗状态,为髓质高渗梯
度。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与肾小管各段的不同生理特性有关:
(工)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位于外髓部的髓拌升支粗段可主动重吸收NaCI,
而对水不易通透,故升支粗段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因其NaCI不断进入周
围组织液,一方面使小管液渗压逐渐降低,成为低渗液;一方面造成外髓部组织
液的高渗,而且愈近内髓部,渗透压愈高,形成渗透梯度。
(
2)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当小管液流经远曲小管和外髓部集合管时,由于
管壁对尿素不易通透,同时水因抗利尿激素的存在而被渗透性重吸收,因而使管
内尿素浓度逐渐增高。至内髓部集合管时,由于管壁对尿素易通透,尿素即顺浓
度差迅速扩散至管周组织液,造成内髓组织液的高渗。髓祥升支细段对尿素有中
等通透性,内髓组织液中的尿素可部分扩散入髓伴升支细段,经远曲小管、外髓
部集合管至内髓部集合管时再扩散入组织液,形成尿素再循环,这将促进内髓组
织液中高渗梯度的形成。在髓伴降支细段,水易通透,但对NaC1不易通透,当
小管液流经该段时,在髓质高渗的作用下使小管液中的水不断渗入组织液,管内
NaCI的浓度逐渐增高,至转折处达最高。当小管液流向髓拌升支细段时,由于
该段对水不易通透而对NaCI通透性良好,小管液中的NaC1即不断向管外组织
液扩散形成渗透压梯度。综上所述,各部肾小管对水、NaCI和尿素的通透不同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前提,外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由髓祥升支粗段对NaCI的
主动重吸收形成,而内髓部的高渗梯度主要是由尿素和NaC1共同形成。其中髓
祥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是形成整个肾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动力。
(
3)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保持有赖于直小血管的作用。
直小血管由近髓肾单位出球小动脉延续而来,与髓祥平行,呈U形,对水及小分子
溶质(NaC1与尿素等)具有通透性。当血液流经直小血管降支时,周围组织液
中的NaCI和尿素浓度较高,不断顺浓度差向血管内扩散,而水则不断渗出,使血
管内NaC1和尿素的浓度不断升高至转折处达最高值。转向升支后,由于血管内
NaC1和尿素的浓度高于同一水平组织液内的浓度,将发生与降支相反的扩散过
程,NaCI和尿素不断顺浓度差向组织液扩散,使形成髓质高渗的溶质不被血液大
量带走。同时由于细而长的直小血管对血流阻力较大,血压不断降低,有效滤过
压也不断降低,促进水向血管内转移,这样就使重吸收的水随血流返回体循环,
从而保持了肾髓质高渗状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肾髓质这么厉害?来来来,让咱瞧瞧。
近曲小管
Proxima1convo
1utedtubu1e
远曲小管
Dista1convo1ute
d
tubu1e
肾小体
Ren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