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 燃烧-红外吸收法 编制说明.pdf

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 燃烧-红外吸收法 编制说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任务来源及计划要求

“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燃烧-红外吸收法”项目来源于国家标准

计划,计划号T-469项目,承担单位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

究院、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

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计划2024年12月27日前,完成征求意见稿;2025

年3月27日前,完成送审稿;2025年4月28日前,完成报批稿。

二、编制情况

(一)编制背景

修订建立铀矿石浓缩物中硫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该标准方法基于分

离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仪器大规模应用的现状,涵盖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

内我国天然铀生产和贸易各种产品形式,以满足我国天然铀生产和天然铀

进口物料中硫含量测定的要求。

通过规范试验方法,统一检测规程和操作程序,完善现有标准,提高

测量准确性,使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标准更具有科学性。

因此针对铀矿石浓缩物中硫含量测定进行研究,对原有的铀矿石浓缩

物中硫含量测定标准方法进行修订,编制并颁布适用于铀矿石浓缩物中硫

检测的标准方法,以适应实验室的发展现状,提高分析检测水平,满足铀

矿石浓缩物产品的测定需求,为产品供需双方分析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二)编制原则

本规程的编制遵循“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协调一致、理论实践统一、

适用范围明确、格式编排规范、力求完整、科学合理”的原则。

本标准编写格式按照GB/T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

1

化学分析方法》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际尽可能体现标准的先进性,可操

作性和适用性。

本标准中检验方法的精密度考察主要通过实验室内试验确定标准测试

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处理按照GB/T6379.2-2004《测量方法与

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和

再现性的基本方法》进行。

(三)工作分工

编写组人员包括刘志超、王海生、丁红芳、赵霞、唐淑平、代亚会、

高正、刘金明、吕志文、郑吉家、赵雪莲等。具体分工如下:

刘志超负责组织安排、标准方法试验方案制订;丁红芳负责定稿及范

围等内容的编写工作;王海生负责实验测定;赵霞负责征求意见处理、资

料性图件的编制、征求意见修改等工作。

(四)各阶段工作过程

2022年11月,编写《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燃烧-红外吸收法》

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推荐性国家标准复审工作表》,并提交

了标准草案。

2024年3月,根据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通知要求,标准修订工作进度

如下安排:2024年12月27日前,完成征求意见稿;2025年3月27日前,

完成送审稿;2025年4月28日前完成报批稿。

三、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

(一)检测需求

样品粒度小于74μm,样品应在105℃烘干4h,干燥器中冷却。

2

称样量在0.1000g~0.5000g之间,称取的样品装入已经通氧烧过的瓷舟

中,作分析用样品。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2.1主要研究内容

以《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燃烧-碘量法》(GB/T11848.10-1999)

为基础,通过选择高温燃烧以及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分析技术,并优化检测

条件,对已有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修订,确定测定使用的试剂、仪器和设

备,确定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具体的分析操作步骤和流程,最后给出该

方法的精密度数据,验证方法的简便快速及可靠性。

2.2关键技术

采用高温燃烧以及高频燃烧红外吸收分析技术,提高实验效率及可靠

性。

2.3实验室间比对

为了确保铀矿石浓缩物中硫的测定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六家具有检

测技术能力实验室开展比对试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编制比对报告。

2.4方法精密度

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独立试验结果间的符合程度,用标

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四、试验验证的情况和结果

(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