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对河南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的发掘中,出土动物骨骼约36吨,主要为骨原料,包括肢骨、下颌骨、角和牙齿等,其中肢骨来源多为家养动物。此外,还发现了骨笄(簪)、骨镞(箭头)和骨铲等成品。此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
①手工业生产情况②畜牧业经济发展③工商食官的制度④动物资源的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材料“骨笄(簪)、骨镞(箭头)和骨铲等成品。”反映了商代手工业生产情况,①正确;材料“出土动物骨骼约36吨,主要为骨原料,包括肢骨、下颌骨、角和牙齿等,其中肢骨来源多为家养动物。”反映了商代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动物资源利用,②④正确,①②④正确,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到工商食官的制度,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A.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职官 D.丞相权力得以强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可知,这是汉朝实行的中外朝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A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最重要”说法绝对,排除C项;中外朝制是削弱丞相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泼寒胡戏原是一种西域的风俗性乐舞。在寒冬季节,表演者面戴兽具赤膊结队而舞,互相泼水投泥,以求驱鬼祈福。武则天时传入中原地区,后逐渐成为群众性的游乐活动。政治家张说上疏唐玄宗,奏请禁演泼寒胡戏,“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汩泥挥水,盛德何观焉?”玄宗纳其言,泼寒胡戏逐渐绝迹,但其艺术元素被唐人吸收与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乐曲。据此可知唐朝()
①民族政策逐渐趋向于保守②社会习俗具有排他性
③艺术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④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民族政策采取开明开放,①错误;材料主要说明西域的风俗传入中原并被吸收和融合,故社会习俗具有排他性说法错误,②错误;根据材料“其艺术元素被唐人吸收与融合,形成新的舞蹈和乐曲”,可得出艺术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华文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本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④正确。故选B项。
4.明初盐场制盐,设立“团煎之法”,实行集中管理,使灶户产盐尽归官收,“其不在团煎并贮于私室者即作私盐”,视为违法。明孝宗年间,灶丁逃移、盐课缺额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进行盐业改革,盐场丁盐折银输纳,每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对以上理解正确的是()
①盐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革②户籍管理制度日趋严格
③利于提高盐户的生产积极性④自由雇佣劳动日趋成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明初实行“团煎之法”,使灶户产盐尽归官收,后政府进行盐业改革,盐场丁盐折银输纳,每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反映盐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革,①正确。材料反映盐业管理,而非户籍管理,②错误。改革后,灶户不再交盐,自煎自卖,让灶户可以从盐的生产和销售中获利,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③正确。灶户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从事盐的生产,并非受雇佣的自由劳动力,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梁启超曾说:“律者,永久不变之根本法也;例者,随时变通之细目法也。”《大清律例》自乾隆五年正式修成后,律文便未再作实质性修正,仅有零星改动;条例则由统治者根据当时社会情形临时增修,从乾隆元年至同治九年,基本遵循三年一修的原则。据此可知()
①清朝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②律文具有概括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③条例来源于司法实践的积累④清朝完全继承了唐律的具体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池州市2024-2025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安徽省皖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C卷)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