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把握教学本质 培养学科思维.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教学本质培养学科思维

——以“微观粒子专题复习”教学为例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立足学科强化育人功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五大学习主题之一,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1]。“微观粒子专题复习”作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题中的内容,重在把握教学本质、传递学习方法,培养思维、提升能力。教学时需要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物质类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等知识相结合。既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差异,又要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宏观表象和微观本质两个角度思考,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一、基于数据和调研进行学情诊断

考试是诊断教与学的重要方式,只有重视考试中反馈出的问题,基于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才能推动教学不断发展。

(一)利用考试进行诊断

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来源于一次考试,第30题是考试中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之一,对答题正确率进行分析后,发现题(1)的正确率为68%;题(2)的正确率为60%;题(3)两个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93%和49%。

30.(4分)请仔细观察下列两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反应一中C图补充的微观粒子图是_____。

(2)根据上述两个反应可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

A.分子B.质子C.原子D.离子

(3)反应一的微观实质是:加热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①_,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②_。

(二)依托结果确定目标

教师以考试结果为依据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归因并找到破解策略;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并深化理解运用。

为了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使思维进阶,教师将课堂上要处理的部分内容前移,设置成“课前作业”:请同学们分析错因,写在学案上。既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又使“课前”“课上”“课后”形成连贯的整体。这种基于整体立意、用系统思维整体思考教学,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学生课前总结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比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更准确、更客观、更便于发现真实的问题,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活动一】交流错因分享经验

学生交流错因:

①审题不细,没有看到图2;

②不会看图;

③以为图2也是分子之间的反应;

④把氧化汞分解看成水分解;

⑤分不清楚哪些物质是分子构成,哪些物质是原子构成,哪些物质是离子构成;

⑥不知道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怎么说。

从学生的自我诊断可以看出,学生的分析还停留在表层。学生认为不会做就是没记住、没记准,实际是自己根据问题情境、具体图示等分析、判断和表达的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抓住问题的关键与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方法,通过一道题解决一类问题。

学生分享解题经验:

①审题时,要仔细读题,并做标记,防止信息遗漏;

②审关键词,圈画主要信息,最好按一定顺序读题;

③汞是金属,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B图中的两个小球是分开的,表示的是原子,A图的两个小球是紧挨着的,表示的是分子。

这一环节,是对正确作答的学生的一种肯定,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说到学生心坎里,这比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更有智慧。倾听的学生会进行自我反思,会促成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愿望。通过倾听和表达,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基于学习问题进行针对性突破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建构微粒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微观世界[2]。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准备了三幅图,并提出问题:“判断它们分别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的?”

有的学生会利用图形判断:“单个球——原子构成的物质;组团出现——分子构成的物质;粒子都带有电荷——离子构成的物质。”利用这种方法,迁移到第30题的四种物质:氧化汞、氧气、汞、氯化钠,学生很快就会判断出氧化汞和氧气是分子构成的,汞是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离子构成的。还有的学生会通过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来判断物质的构成,如:汞是单质,化学式没有角标,是原子构成的;氧气是单质,但化学式有角标,是分子构成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种判断相结合,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使学生的认识在“粒子——符号——物质”之间相互转换,学会从不同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此时又遇到一个教学难点,就是有些学生不会根据化学式判断物质的构成,需要适当复习。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最终展示课件上的内容,强化理解。

三、基于能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