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
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
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
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
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
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
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
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
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
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
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
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
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
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
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
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
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
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
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
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
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
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
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
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
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
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
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
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
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
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
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
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
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
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