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作者欣赏中有批判、眷恋中有痛惜,但改变的是作者的判断,却不是北京的美学特征。而且,这种批判中的欣赏、痛惜中的眷恋,蕴含在作者的文字深处,使得老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获得了较之同时期、同题材作品的独特性:新的历史没有摧毁抛弃这座静默千年的古都,而是赋予其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催其获得新生。

这样的北京成为20世纪中国城乡分化、社会巨变的大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城市”。一代知识分子在书写北京时的复杂心曲慢慢褪色,而北京刻印在这些文字中的形象却成为经典乃至统一的审美记忆,绵延在几代作家们对北京的书写描摹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在老舍的《龙须沟》中展开了一个人民政府改造环境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80年代以后,社会与文学都发生了巨大转型,北京的沧桑巨变也进入作家笔下。刘心武的《钟鼓楼》与邓友梅的《烟壶》选取的仍然是古都北京的典型意象,古建筑与传统民俗;讲述的仍是千年古都的故事,百年沉浮,人事代谢。而钟鼓楼依然沉静、温厚地浸润着时光与风雨,精雕细琢的烟壶所蕴含的那种典雅、精致的文化仍然镌刻在人的灵魂深处。因此,刘绍棠将“京味小说”与“乡土文学”并论,这一观念虽然并不严谨,且颇受争议,但也的确在某些本质层面道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在书写北京时的某种审美统一性。

北京深入人心的“古都”形象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中,也体现在文学史的阐释中。从美学特征来说,古都北京不是现代性历史中的“都市”,但从文学史的内在逻辑来说,它又是被现代性都市召唤出来的幽灵、映照出来的倒影。也就是说,它的美学特征是古典的、文化属性是传统的,但对它的古典与传统的书写产生并存在于现代性历史与现代性大都市的魔境中:有现代都市的无根,才有古都北京的安稳;有现代都市的喧嚣,才有古都北京的沉静;有现代都市的浮躁,才有古都北京的优雅。

因此,文学史在建构文学与现代历史的记忆时,更倾向于关注典范而纯粹的古都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北京另外一些更复杂的书写向度。老舍笔下的北京,也会是因循守旧、满目疮痍的日占区,还是吞噬了劳动者骆驼祥子的阴暗空间,也藏纳着臭水沟,生长着流氓和汉奸。20世纪后期,作家王朔书写过北京在“古都”以外的形象。他将北京收缩到部队大院中,写了一群没有古都情结的大院子弟,“北京”于他们仅仅是身份上的政治中心与语言中的京片子。近年来,“北京”也是石一枫笔下北漂女孩陈金芳和文珍笔下具体可感的安翔路。这些都是对单纯的、仅仅作为现代性历史中文化标签的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但或许因为在既有的文学史叙述中,北京作为“古都”的审美形象过于深入人心,这些写作虽在各自的接受维度上并不鲜为人知,却很少进入对“北京”文学形象的整体阐释中。

如果说文学史上这些更复杂的向度往往会被流转的时光净化,遮蔽了文学与历史更多维的互动,那么无论是今天的北京,还是今天的文学,都应该发现并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今天的北京,既有与全世界大都市同质化的商业中心、文化场所,也保留了无数刻印着传统时间的胡同、古建筑。它还是古都,但它是今天的、活的古都北京,是有着数不清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的北京。“古都”不应变成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