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福建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种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除发现原始陶片遗存外,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经鉴定,这些稻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阶段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
A.粮食存储技术成熟 B.磨制石器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C.农耕文明已经出现 D.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从考古发现的原始遗存来看,玉蟾岩遗址除了出现属于手工业领域的陶片外,还发现了1.2万年前的栽培稻,这些稻是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些栽培稻的出现说明玉蟾岩遗址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农耕文明已经出现,C项正确;仅从原始陶片无法得出粮食储存条件成熟的结论,且用陶器储存粮食是一种简单的粮食储存技术,并不成熟,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磨制石器的信息,无法得出磨制石器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排除B项;原始农业文明出现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材料并未体现南稻北粟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汉初律令规定:上级政令文书一旦送达后,要以大扁书形式在市里、官所等地点张布,还要求官吏、士卒和民众及时诵读,官吏巡行时如果发现有不知令的吏卒还会处罚相关责任人。这说明,汉初()
A.重视国家治理的效率 B.地方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 D.乡里民情传播渠道畅通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汉初注重政令的传达和理解,这有利于推行国家政策,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汉初的统治状况,但是材料不涉及黄老思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政策的传达,而非乡里民情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3.隋唐时期的390名宰相中,籍贯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为北方人,约占87%;仅籍贯位于今陕西省内的就有86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22%。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隋唐时期()
A.宰相数量大为增加 B.经济中心位于关中
C.南北教育水平悬殊 D.门阀士族仍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的宰相北方人居多,尤其是陕西省内的人数较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都城在长安,属于关中地区,经济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主要与经济有关,所以,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位于关中,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宰相数量增加,而是比较宰相籍贯在南北方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教育水平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门阀士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不同于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致知格物”,他将个人的“致知”行为置于“格物”之前。这表明陆九渊的“格物”理论()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维护了纲常伦理道德
C.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陆九渊认为”吾心”和”宇宙”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并且将个人的“致知”置于“格物”之前,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C项正确;陆九渊的学说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纲常伦理观念,排除B项;心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统治,非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
5.现存的绝大多数祠堂类建筑都是明清两代建成的,其分布特征被人戏称为“南方祠堂遍地;北方所剩无几”,明清时期的祠堂建设()
A.可研究农村经济形态 B.证明了宗法制度的存续
C.深刻改变基层自治传统 D.受到了建筑材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祠堂类建筑的修建与维护,需要大量物质和金钱的持续投入。往往需要一个家族数代人保持繁盛,祠堂的宏观地域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南北土地流转频度的差别,南方丘陵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定西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大湾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