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构建动态的“碳三角”,让学生把握碳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生活应用。
⑵联系到生活中相关碳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的具体应用,充分了解两种性质与生活用途的
决定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开放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探究。让学生在复习过
程再次感受、体验、探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用自己的亲自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实际的
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浓厚爱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水平,顺利形
成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内容分析】
本课程是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单元复习课,要注重碳单元的系统知识整理归纳,学会梳
理和组合相关知识的串联方式,强调要重读课本,俯视课本,完整构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
系。
重点:注重提高学生复习质量和解题效益,培养科学探究的规范意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复习课程,实行有效的讨论和探究等开放活动。
【教学环节】
问题提出—联系生活—重温课本—强化练习—科学探究—复习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教师导语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能够感受到化学气息布满生活的每个角落。我
们一起来欣赏精美的中国画,屏幕上展示的是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局部,该艺术瑰宝用
墨绘制而成,从北宋时期流传到今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评析:通过欣赏具有中
国特色的艺术品,巧妙组织化学史实教育,既能加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又能加强优越的民
族自豪感。)
[学生齐答]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学生质疑]假如在点燃或加热时,碳的活动性又会如何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一起以“碳和碳的氧化物”相互转化的关系为课题,小组之间交
流讨论,一起回忆相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内容。
[学生回答1]碳的单质有三种:金刚石、石墨和碳-60。
[学生回答2]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碳有两种氧化物:CO2、CO,其碳元素化合
价分别为+4、+2。
[教师总结]碳有两种氧化物,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则生成物可能不同。
(二)揭示课题:
[投影]展示课题:《“碳三角”及其生活应用》
[教师导入]我们能够发现碳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相互转化时,表现出三角形,因而就将
它们称为“碳三角”,今天充分了解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
广泛应用。
[教师板书]《“碳三角”及其生活应用》
[学生评论]“碳三角”表现出动态变化,“碳三角”巧妙借鉴数学概念,描述非常出色、
生动。
(评析:合理使用学科之间的概念“嫁接”,实行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以达到加
强化学新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整合性。)
[教师强调]准确书写“碳三角”转换的化学方程式,巡视检查把握情况,即时了解复习
效果。
[学生活动]熟练记忆六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同座对话,充分了解碳和两种氧化物的各
自化学性质。
[学生抢答1]碳单质具有:常温下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学生抢答2]二氧化碳具有:1、CO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碳酸。2、通入澄清的石
2
灰水中,变浑浊,这个性质能够用于检验CO。
2
[学生抢答3]CO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教师追问]CO与CO相互转换,请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达。
2
(评析:规范意识是适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素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