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解析答案站内搜索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解析答案站内搜索同名解析版或带答案
微专题应用创新
微专题一分清变与不变,破解翻折问题
1.(2024安徽江淮十校三模,19)如图1,在矩形ATCD中,AD=8,DC=3,B为TC的中点,△TAB沿AB翻折,使得点T到达点P的位置,如图2.连接PC,PD,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P-ABCD,M为PD的中点.
(1)求线段CM的长度;
(2)若平面PAD⊥平面ABCD,求三棱锥P-ABD的体积.
解析(1)取PA的中点N,连接MN、BN,
在△PAD中,因为M,N分别为PD,PA的中点,所以MN∥AD,且MN=12
所以四边形BCMN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M=BN.
在直角△PBN中,∠NPB=90°,PB=4,PN=32
(2)取AD的中点O,连接BO,PO,则BO⊥AD,又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BO?平面ABCD,所以BO⊥平面PAD,则BO⊥OP,则OP=PB
由PA=BO=3,AO=PB=4,PO=PO,易得AP⊥PO,
则S△PAD=2S△PAO=PA·PO=37,
故VP-ABD=VB-PAD=13
2.(2024河南百所名校质量检测(三),19)如图,在梯形ABCD中,BC∥AD,AB=AD=2BC=2,∠ABC=2π3
(1)证明:平面PED⊥平面BCDE;
(2)当PC=2时,若几何体P-BCDE的顶点均在球O的表面上,求球O的表面积.
解析(1)证明:在梯形ABCD中,因为∠ABC=2π3
在△ABE中,AB=2,AE=1,
由余弦定理得BE2=AB2+AE2-2AB·AE·cosA=4+1-2=3,所以BE=3.所以△ABE是直角三角形,且∠AEB=
又因为PE,DE?平面PED,PE∩DE=E,
所以BE⊥平面PED.又BE?平面BCDE,所以平面PED⊥平面BCDE.
(2)因为BC=DE=1,且BC∥DE,∠BED=π2
所以四边形BCDE为矩形,所以CD=BE=3.
因为PC=2,在Rt△PCD中,可得PD=1,所以△PED为等边三角形.
如图,构造以△PED为底面的正三棱柱MBC-PED,则该三棱柱的外接球即为几何体P-BCDE的外接球O.
设O2,O1分别为该三棱柱上、下底面三角形的中心,连接O1O2,则O为O1O2的中点.连接OC,CO1,则OO1=32
所以球O的表面积为S=4πR2=4π·1312
3.(2024西安三模,19)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为AD,BC的中点,将正方形ABCD沿EF折成如图2所示,且∠DEA=60°,点M在线段AB上(包含端点)运动,连接AD.
(1)若M为AB的中点,直线MF与平面ADE的交点为O,试确定点O的位置,并证明直线OD∥平面EMC;
(2)点H为AE的中点,求证DH⊥平面ABFE.
解析(1)因为直线MF?平面ABFE,
故点O在平面ABFE内,也在平面ADE内,
所以点O在平面ABFE与平面ADE的交线(即直线AE)上,
延长EA,FM交于点O,连接OD,
如图所示,因为AO∥BF,M为AB的中点,
所以△OAM与△FBM全等,所以OM=MF,AO=BF=2,故点O在EA的延长线上且与点A间的距离为2.连接DF交CE于N,连接MN,
∵M为OF中点,N为DF中点,∴NM∥OD,
又OD?平面EMC,MN?平面EMC,
∴OD∥平面EMC.
(2)由已知可得EF⊥AE,EF⊥DE,
又EA∩DE=E,EA,DE?平面ADE,
∴EF⊥平面ADE,又EF?平面ABFE,
∴平面ABFE⊥平面ADE.因为∠DEA=60°,DE=AE,∴△ADE为等边三角形,则DH⊥AE,
而平面ABFE⊥平面ADE,平面ABFE∩平面ADE=AE,DH?平面ADE,∴DH⊥平面ABFE.
4.(2024哈尔滨三中二模,18)如图1,平面四边形ABCD中,AB∥CD,AB=AD=2,∠BAD=60°,∠BCD=30°,将三角形ABD沿BD翻折到三角形PBD的位置,如图2,平面PBD⊥平面BCD,E为PD中点.
(1)求证:PD⊥CE;
(2)求点B到平面PCD的距离.
解析(1)证明:在题图1中,由条件知△ABD为正三角形,则BD=2,∠ABD=60°.∵AB∥CD,∴∠BDC=60°,
又∵∠BCD=30°,∴BC⊥BD.
在题图2中,∵平面PBD⊥平面BCD,平面P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平面PBD,
∵BE?平面PBD,∴BC⊥BE,易知BE=3,BC=2
∵BD=2,∴DC=4,∴DE2+EC2=DC2,即PD⊥CE.
(2)由(1)知BC⊥平面PBD,S△PBD=34
∵PD⊥CE,∴S△PCD=12
设点B到平面PC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测试解析.docx
- 2025年新高考化学选考习题、10年高考与专题检测试卷三 离子反应(带解析答案).docx
- 2025年新课标高考生物习题检测及真题解析试卷5专题四 酶与ATP(带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新课标高考生物习题检测及真题解析试卷2.专题二十一 种群与群落习题WORD(带答案解析).doc
- 2025年新课标高考政治基础夯实高考真题试卷专题检测专题二生产、劳动与经营(带答案解析).doc
- 2025年新课标高考生物习题检测及真题解析试卷2.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习题WORD(带答案解析).doc
- 2025年新课标高考生物习题检测及真题解析试卷5专题二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带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新课标高考生物习题检测及真题解析试卷2..专题二十七 细胞工程习题WORD(带答案解析).doc
- 2025年人教版必修高中化学基础夯实与提高课时作业36 认识有机化合物(带答案解析).docx
- 2025年新课标理科数学高频考点与真题解析12 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带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