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盆腔炎病(盆腔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制定。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量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的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等常规检查可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制定。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量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扪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陷凹积液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1.湿热瘀结证
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经期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月经先后不定,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脘腹张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形寒肢冷,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经前错后,经色紫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泄。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主症: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月经量多或量少,经血暗淡或夹块,夜尿频多。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5.气虚血瘀伶
主症: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黯或夹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脉:舌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艺辨伶为本证。
二、治疗方案
(一)辨伶口仂中药汤剂、中成药
慢性盆腔炎多属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全身症状多不明显,但长期慢性炎症所致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患者常有月经不调或不孕;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盆腔一侧或两侧扪及囊性肿物,附件区有片状增厚、压痛。
1.湿热瘀结伶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盆腔炎1号方加减。主要成分: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通草、皂刺、川楝子、黄柏、苍术、拘参、元胡、鱼腥草、白芷、公英、车前草、生薏苡仁、乌药。
加减:如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杜仳;如月经量多,有血块,加桂枝、莪术。中成药:妇乐胶囊等。
2.气滞血瘀伶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加减:若烦躁胁痛者加柴胡、郁金、栀子,有输卵管积脓者加红藤、败酱草、鱼腥草、生薏苡仁等,协热而口拘口干、便秘、脉数者加黄柏、知母、大黄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合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丹归祛瘀丸(院内制剂)。
3.寒凝瘀滞伶
治法: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小茴香、干姜、元胡索、当归、川芎、肉桂、生蒲黄、赤芍、五灵脂、制没药、甘草。
加减:如合并输卵管条索状增粗、僵硬或附件区片状增厚,合桂枝茯苓丸加三棱、莪术等口仂;盆
文档评论(0)